融入之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境探究
导读
文章深度剖析了当前我国高校中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现状。通过对来自不同地区贫困学生的真实故事进行叙述,揭示了他们所面临的城乡差异、经济压力、社交隔阂等多重困境。文章呼吁社会各界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与理解,并探讨解决之道。
正文
“我可以想象马加爵在杀人之前是多么绝望,”北京一所师范院校的新生张凯说。
张凯是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薄村人。 他的父母都是农民。 今年,他的学费来自家里亲戚的东拼西凑,比他小3岁的妹妹也被迫辍学。 这所师范学院今年的学费是5000元。 算上其他费用,张凯在缴纳了近7000元后才得以入学。
张凯只是大学校园贫困学生的一个普通例子。 据权威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比例接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至15%。 贫困学生人数近300万,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地区。
“无论我多么努力,我都无法融入。”
采访贫困生的过程并不顺利。 有人礼貌地拒绝,也有人干脆冷冷地挂断了电话。 当记者小心翼翼地表达采访意向时,其他贫困大学生都以开放、友好的态度接受了采访。 来自内蒙古的赵杰说,“我们缺少的是一个倾诉的渠道”。
当我在中学的时候,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周围同学的生活方式刺激了我家里的条件好像还不错,从他们花钱的方式就可以看出来。只是马立克加爵,这种隐藏的沉重感从中学起就一直伴随着许多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林露出生在福建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父母靠卖水果为生,并支持他学习。It 赚钱很难,有时候荔枝一斤才三四毛钱。林露说他在高中时一直深感自卑“我不 I don我不想告诉别人我是农民。曾经,我甚至恨我的家人。陆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贫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通常压力很大被大学录取是他们认为可以改变生活的唯一途径。我特别难过的是我没有第一年考试不及格。我最对不起我的父母,他们为了我的学习在家里卖铁。我选择了复读。张凯当时所在的中学是一所重点中学,但他最终去了一所教学质量非常一般的私立学校复读。他们答应免除我所有的学费。那一年,张凯屏住呼吸终于考上了北京。
“申请师范学校当然有经济上的考虑,学费比较低,补贴也稍高一些。” 一位来自山东的学生说道。 调查显示,经济资源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农村考生报考的意愿。 “热门专业和知名院校的分数和学费往往高于普通学校和专业。冷门专业和院校,比如农林师范学院,不仅有学校的各种补贴,还有减学的折扣。” 与前者相比,后者对农村考生更具吸引力。”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农村考生被迫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我其实不想当老师,我一直想学计算机,我理想的学校是清华大学或者北航,但我不能只考虑自己。”
进入大学后,更致命的沉重出现了,首先是经济上的窘迫。 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高校中,每月生活费低于200元的大学生属于贫困大学生,每月生活费低于100元的属于特困生。 按照这一标准,目前北京高校贫困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5%以上。
调查还发现,超过70%的贫困学生认为影响最大的是日常生活,比如饮食问题。 为了节省伙食费,一天只吃两顿饭或吃一顿充饥是很常见的。 一名在西安读书的学生在电话中表示,她曾两次在洗澡时晕倒。 医院称她严重营养不良。
“我们见面一起看电影的时候,我总是说我没有时间,我很少参加这样的集体活动,我感到孤独,但我能做什么呢?” 来自内蒙古的赵杰已经是研究生二年级了,她时常感觉心里的负担几乎超出了她的承受极限。 “我要还父母欠下的债,还要供弟弟妹妹上学,这个家里唯一能依靠的人就是我。”
为了解决困境,贫困学生常常在放学后打工以增加收入。 记者采访的几位学生都在外面当家教,有的甚至同时身兼三职。
贫富差距在宿舍狭小的环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来自福建的卢林把宿舍里的七个人分成了四类:已经实现小康的人(两个同学的父亲都是老板)、温饱的、正在走向小康的人 (三位同学来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解决了问题的人(一位同学来自条件还不错的农村家庭),而他本人则是“一个在饥饿和温饱之间挣扎的人”。
城市生活也对贫困产生影响。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进入大学首先要经历的就是城市社会化过程。 但城市本身和城市学生却给他们一种疏离感。 “我可以通过补习来弥补钱的不足。但城乡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总是让我感到孤独,无论我如何努力,我都无法融入。” 一位农村学生真诚地告诉记者。
因此,他们对自己天生的不足感到“羞愧”。 “刚到北京的时候,看到这么多高楼大厦、博物馆、立交桥、地铁,我很兴奋。但当新鲜感过去后,我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无法享受的,因为你没有 “钱。有些东西是因为你不拥有它们。这个领域的质量。”
正如一位农村学生所说,“对于我们农村人来说,城市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们正在从一个相对较低的地方走向一个较高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我常常感受到自己的不足,比如你不 普通话说得好,不懂音乐,不懂电脑,知识也没有那么多,这些‘短词’常常折磨着我,我没有自信。”
但并非所有贫困大学生都有心理困难。 广州某大学的张梅说:“我来自粤东山区,父母都在农村,贫困对我没有造成任何影响,我和同学相处得很好,这可能与 我的人格!”
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宽容
教育学者杨东平认为,“贫困大学生”概念出现的标志性时期是1998年。当时,我国高校全面实行招生收费,免费上大学已成为过去。 次年5月,教育部宣布高校扩招。 这直接导致高校贫困学生大规模增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扩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不可避免地反映在校园上。 一位89岁的大学生回忆说,他读书时并没有感受到太大的经济差距。 在94岁的大学生应军看来,虽然来自农村家庭,但他对学习期间的费用并不感到特别紧张。 他的一些最好的朋友来自城里。 那时的经济差距无非就是“吃小炒”和“吃普通灶”的区别。
时间到了90年代后期,校园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人开着私家车去上课,有人只靠两个馒头过日子。 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在校园里的差距也更加明显。
“我们一间公寓宿舍有六个人,条件都很好,但其中一个是农村来的,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以下几点是我们对农村学生的理解:如果他们 很脏——如果他们不注意卫生,a我一周只洗一次澡(这是湖南);我的衣服很脏,他们只是摆地摊。我只穿破烂的西装和领带, 脏的随心所欲;爱占便宜——无论买什么,我们都关心一切,能节省的都省;没有公共道德——读书的时候和乡亲们大声喧哗,不 上厕所不冲马桶;马路狂——出门在街上根本不知道路,人很天真,买的东西都是假货(假冒伪劣产品);学习一般 ——他们并不比我们好。”
这篇短文首先在某校园网站上流传。 它引发了数百条评论和强烈抗议。 有人认为其残酷之处在于,它直截了当地打破了城乡学生之间的默契心理鸿沟。
心理学家感叹我们缺乏真正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关注”。 “他们的问题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我们有没有多给他们一点理解?” 对于贫困学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徐岩这样表示。 徐岩长期致力于贫困大学生心理专题研究。
徐岩认为,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他们承受的变化更多。 这些变化来自四个方面:环境不适应农村和城市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环境。 农村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很多现代化的东西,比如手机、电脑甚至饭卡; 学习方式不适应当地学校的情况。 他表现出色,但到了大学,他逐渐失去优势,面临重新定位。 农村教育多以“学”为主,大学则强调素质教育,一些贫困学生一时难以改变学习方式; 他们不具有文化适应性。 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文化自我中心主义”,贫困农村大学生的问题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 他们在心理上不适应。 许多贫困大学生心态不平衡,抱怨家庭和社会,排斥其他学生。 他们表面上看似坚强,甚至自负,但实际上内心脆弱、自卑。
这些各种适应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取决于个人性格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 有些人变得非常消极,不再尝试改变自己,因为他们的改变和适应并没有很快得到想要的回报。
心理学研究表明,你越感到缺陷,你就越敏感。 虽然这些缺点并不是他个人的成就。 张凯就有这样的经历。 因为他普通话说得不好,所以有时不敢说话。 “人们经常笑,但我感觉越来越不愿意说话,而且我的性格似乎更内向。”
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环境是否宽容、友善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马加爵为例,心理学家认为,他的心理根源是觉得自己各方面的地位都比较低,经常出现在所选择的位置上。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性格自然不会开朗。 你越自闭,你的朋友就越少,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鼓励他们在精神上独立
来自福建的林露表示,大学期间最痛苦的经历是去年的一个晚上,宿舍里几个人投票讨论“你想让他搬出宿舍吗”原因是他能 不要和他们讨论某事“时尚”话题,也不 他们没有钱去集体旅行,所以它被描述为“不合群”他们一直讨论到两点早上打卡时,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羞辱。林露终于换了宿舍。宁夏大学近日开展了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惊:73.27%贫困学生对他们的生活条件不满意.51%贫困学生可以 52 I don我体会不到生活的快乐.53%的贫困学生患有抑郁症或有抑郁倾向。这样一股心理暗流在大学校园里涌动,却无处宣泄。我可以 I don我无法想象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向陌生人介绍自己”来自内蒙古的赵洁说,她从未想过要去这所学校 s心理咨询中心。虽然她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在心理咨询方面有很好的声誉。赵洁说,当压力太大时,她更习惯于和几个好朋友聊天。
男生连找人倾诉的习惯都没有,大多选择“自己熬过去”。 “我常常感叹北京那么大,却找不到可以喊的地方。感觉不舒服的时候,我就去操场跑步,一圈又一圈。” 来自山西的张凯有些委屈地说。
马加爵事件发生后,云南和上海的大学开始为新生建立心理档案。 马加爵事件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心理学教授徐岩认为,此举是绝对必要的。 她认为,对于贫困学生来说,心理独立比经济独立更为迫切。 1998年,徐岩对3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了为期四年的心理咨询实验。 四年后,一半的学生被保送或考入研究生,他们的性格大多变得开朗、自信——入学时,这些学生已被查出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
徐岩认为,心理咨询没有被学生广泛接受,一是因为他们还没有适应,二是因为现在的心理咨询人员不够专业。
另一个全新的救援尝试是吸引人们 s注意。2002年,福特基金投资200万美元“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能力”项目。据报道,这是福特基金向中国教育项目提供的最大一笔资助。在做这个项目之前,我们访问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八所学校,只是为了了解贫困学生最需要什么。原来传统的方式是给钱,决策过程也由学校决定。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倾听学生的心声声音。项目负责人郝冰女士告诉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学校和学生之间存在分歧。起初,学校管理人员认为我们缺钱,所以只是给我们钱买硬件供学生使用。然而,当学生做问卷调查时,他们认为自卑和孤独以及自闭症是他们最困难的心理问题。一些学生说,如果我们穷,我们可以少吃点,但我们可以 解决不了我们心中的苦念。福特基金会调查发现,提高贫困学生的能力是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最佳途径。与以往单纯“奖、贷、助、补、免”与其他直接财政援助方式不同,福特项目组织培训、心理咨询、通过建立社团,贫困学生可以全面提高个人技能沟通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在项目原则的鼓励下,中国西南地区的八所大学为贫困学生建立了计算机房、免费英语和普通话培训以及各种组织等。教育部有关人士还表示,福特计划 美国旨在提高贫困学生个人能力的资助方式值得社会借鉴。贫困大学生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结构性问题各行各业的人在采访中表示,单纯依靠它“心灵鸡汤”最终的解决方案仍取决于政府的制度安排。一直关注教育公平研究的学者杨东平认为,最迫切和最彻底的办法是降低高校学费标准,使其不超过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二是建立完善的助学贷款制度。本文涉及的所有贫困学生均为化名)
结语
这篇文章为我们呈现了贫困大学生在追求高等教育过程中所遭遇的心理挑战,引人深思。他们的困境不仅源于经济压力,更多的是文化、心理层面的冲击与不适。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贫困大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包容的成长环境。让我们携手,为这一代年轻人的未来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