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念名词解释大全汇总

10 3 月, 2024 696点热度

统计心理学名词解释

1.【描述统计】主要研究如何整理心理与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得来的大量数据,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表达一件事物的性质,包括统计图表、集中量数、差异量数、相对量数和相关量数等。
2.【推断统计】是根据局部数据的特征(样本统计量)推测总体情况(总体参数)的方法,包括推断统计的数学基础、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检验、回归分析等。
3.【变量】就是指心理与教育实验、观察、调查中想要获得的数据。数据获得前用“X”表示,即一个可以取不同数值的物体的属性或事件,其数值具有不确定性,因而被称为变量。比如,头发的颜色,它是头发的一个属性,可以取棕色、黄色、红色、灰色等不同的值。一旦确定了某个值,就称这个值为某一变量的观测值,也就是具体数据。
4.【集中量数】就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指标,主要有算数平均数、中数和众数等。
5.【差异量数】就是描述一组数据分散程度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全距、四分位差、离差、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等。
6.【标准分数】又称为基分数或Z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量数。离平均数有多远,即表示为原始分数在平均数以上或以下几个标准差的位置,从而明确该分数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的量数。它是一个原始分数与平均数之差除以标准差所得的商数,无实际单位。
7.【积差相关】也就是Pearson相关,又称积矩相关,它是揭示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方向和程度最常用和最基本方法,其中 rxy 是积差相关系数。
8.【肯德尔W系数】又称肯德尔和谐系数,是表示多列等级变量相关程度的一种方法,适用于两列以上的等级变量,常用符号W表示。其数据的获得一般采用等级评定法,即让K个评价者对N件事物或作品进行等级评定,或一个评价者先后K次评价N件事物或作品,得到K列从1至N的等级变量资料,计算K个评价者对N件事物或作品的评价一致性是否相关,及其相关程度如何。
9.【正态分布】,又称常态分布、高斯分布。它是连续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一种,是应用的最广泛的一种理论分布。
10.【t 分布】,又称学生氏分布,由高赛特提出,是一种左右对称、峰态比较高狭,分布形状随样本容量 n-1 的变化而变化的一族分布。
11.【X 2分布】是从正态分布的总体中随机抽取无限多个数量为 n 的随机变量X,这无限多个 n 个随机变量的平方和或标准分数的平方和的分布。
12.【F 分布】从两个正态分布总体中随机抽取容量为、的两个样本,计算其值,每个随机变量各除以对应的自由度与之比,称 F 比率,无限多个 F 值构成的分布即为 F 分布。
13.【方便取样】是指由调查人员自由、方便地选择被调查的非随机选样。
14.【判断抽样】是通过某些条件过滤,然后选择某些被调查者参与调查的抽样方法。
15.【总体参数估计】当在研究中获得一组样本数据后,如何通过这组数据,对总体特征进行估计,也就是如何从局部结果推论总体的情况,称为总体参数估计。
16.【区间估计】是根据估计量以一定的可靠程度(概率水平)来推断总体参数所在的区间范围,即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表示未知参数可能落入的范围。
17.【假设检验】是指通过样本统计量得出的差异做出一般性结论,判断总体参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的过程。假设检验的基本任务是事先对总体参数或总体分布形态做出一个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原假设是否合理,从而决定是否接受原假设的过程。
18.【Ⅰ型错误】当虚无假设为真,我们却拒绝了该假设时所犯的错误,也叫 α 错误、弃真错误,其概率为 α。研究者得出实验处理有效果的结论,而实际上并没有效果。
19.【Ⅱ型错误】当虚无假设为假,我们却接受了该假设时所犯的错误,也叫 β 错误、取伪错误,其概率为 β。假设检验未能侦察到实际存在的处理效应。
20.【统计检验力】是指统计分析真正检测出实验处理效应的能力。即指某个检验能够正确拒绝一个错误的虚无假设(H0)的概率,统计学中用(1-β )来表示统计检验力。
21.【t 检验】是以 t 分布为理论基础,对一个或各个样本的数值变量资料进行假设检验常用的方法,属于参数检验,在统计学中,通过样本统计量得出的差异做出一般性结论,判断总体参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这种推论过程称为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推论统计中最重要的内容,它的基本任务是事先对总体参数或总体分布形态做出一个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原假设是否合理,从而决定是否接受原假设,假设检验包括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
22.【方差分析】又称作变异数分析,其作用在于分析实验数据中不同来源的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大小,从而确定实验中的自变量对因变量是否有显著影响。
23.【协方差分析】是在扣除了协变量影响后进行的方差分析,是把线性回归与方差分析结合在一起的事后统计分析方法。
24.【主效应】是指实验中由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变异,即一个因素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有几个自变量就有几个主效应。
25.【交互作用】当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各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时,称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即因素和因素的相互结合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
26.【简单效应】交互效应显著,需要进一步分析简单效应。主效应是指忽略其它因素的情况下考察单一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而简单效应是检验一个因素的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一个水平上的差异,也称简单主效应、单纯主效应。
27.【事后检验】能够比较各组差异,发现差异具体产生在什么地方,以确定到底是哪一对或哪几对平均数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28.【效果量】又称效应量,效应大小,效果量是测量自变量效果的量数,反应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联程度。是反应统计检验效果大小或处理效应大小的指标。
30.【同质性检验】用来检验不同人群母总体在某一个变量的反应是否有差异。目的在于检验双样本在单一变量的分布情形是同质还是异质。如果同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相互之间没有差异,则是同质,可考虑将数据合并后进行处理;相反则是异质。
31.【非参数检验】是在总体参数未知或知道甚少的情况下,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分布形态进行推断的方法。由于非参数检验方法在过程中不涉及有关总体分布的参数,因而得名为“非参数”检验。
32.【回归分析】是用一定数学模型表述变量间数量关系的方法,它通过建立变量间的数学模型对变量进行预测和控制。
33.【主成分分析】指设法将原来变量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变量,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取出较少的几个综合变量,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的统计方法。
34.【因子分析】在心理学研究中,有时会遇到大量观测变量,这些观测变量可能存在内部联系,因此可以用较少的几个因素(因子)来概括或解释原有观测变量。这种以最少的信息丢失为代价,将众多彼此之间可能有关系的观测变量浓缩为少数几个因素,以揭示其潜在结构的统计程序就是因子分析。

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

1.【操作定义】的概念:根据测量心理现象的程序来对一个概念下定义,由布里奇曼提出。例如把疲劳定义为从事某种劳动的时间量。操作定义明确了自变量的内涵,同时指出了自变量操纵的方法。

2.【心理学实验】是指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对伴随的心理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测量,从而确定条件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3.【因素型实验】主要探索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与哪些因素有关。

4.【函数型实验】主要研究条件与心理现象的函数关系。因素型实验可以初步探索哪些因素会对结果变量造成影响,从而进行更详细的函数型实验,找到具体的影响效应值。

5.【实验范式】在心理学中,为了验证某种假设以及发现某些有意思的现象,实验者会设计具有验证性目的的实验。有些实验比较经典,被有相同或类似目的的后人多次沿用,就形成了一种实验范式。实验范式就是一种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它包括实验的目的、具体流程、手段以及实验设计等。如启动范式、Stroop 范式、内隐联想范式等。

6.【变量】(Variable)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化,操作和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在一个具体的试验中,变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7.【自变量】即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也称独立变量或刺激变量

8.【因变量】是指操纵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被试某种特定反应的变化,也称依从变量或反应变量。

9.【天花板效应】被试的反应超过了所能测量的最大值。天花板效应的出现是由于实验任务过于简单,对于不同水平的自变量,被试都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10.【地板效应】被试反应低于所能测量的最小值。这种效应的出现,必然使实验者的实验不能获得任何有意义的结果。地板效应的出现可能是实验者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对于各种不同水平的自变量,被试都获得了很差的结果。

11.【额外变量】是指与实验目的无关但能对被试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或无关变量。

12.【实验者偏见或实验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提出,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毕马龙效应、期望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他的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常见的实验者效是罗森塔尔效应。

13.【要求特征】:被试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象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14.【好被试现象】是指被试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自己对实验目的的假设而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实验者 的要求,成为一个好被试。

15.【霍桑效应】由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此概念,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心理学上的一种要求特征。

16.【安慰剂效应】又称伪药效应、假药效应。病人虽然接受的是无效治疗,但却“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被试认为某种无效刺激具有某种功能,从而有意无意中按照这种功能的结果来行动或者是表现出对刺激有效的反应。

17.【抵消平衡法】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常见的抵消平衡法有 ABBA 法和拉丁方设计。

18.【不完全抵消平衡法】一般指拉丁方法。指每个自变量或实验处理都能同等地出现实验顺序的每个位置这样一种设计类型。尽管它不能将所有可能的实验顺序完全平衡,但是它能保证不同的实验处理所受的顺序效应的影响均等。拉丁方法要求自变量与额外变量之间不能存在交互作用,同时要求每个额外变量的水平数必须与自变量的水平数相等。

19.【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独立组设计、完全随机设计。

20.【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或被试组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又称为组内设计、相关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被试内设计完全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

21.【混合设计】:一个多自变量设计中,有些自变量是被试间变量,有些自变量是被试内变量。

22.【准实验设计】介于真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之间,虽然可以设置控制组,但不能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准实验设计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比非实验设计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得充分和广泛。

23.【小样本设计】是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向少数几个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

24.【相等时间样本设计】使用两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出现实验处理,另一个时间样本中不出现实验处理。基本模式为:

其中,O1、O3表示接受实验处理后的测验结果,O2、O4 表示没有接受实验处理后的测验结果。

25.【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要求在时间 1 对两个变量的关系作出测定和相关分析,再在时间 2 作相似测定和分析,求得同步相关系数 rA1B1、rA1B1 和稳定性相关系数 rA1A2、rA1A2。

在同步相关稳定的情况下,如果 rA1B2>rB1A2,可以认为与 B 引起 A 相比较,A 是B 的更强的原因;反之,B 是A 的更强的原因。

26.【完全随机化设计】,也称简单随机化设计,是指用随机化方法将被试分为几组,然后依据实验目的对各组被试实施不同的处理。

27.【所罗门四组设计】随机选择被试,并将被试随机分成四组,两组为实验组,两组为控制组,两组有前测,两组无前测,可以分离出前测的反作用效果。

28.【完全随机析因设计】在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自变量),并且每个因素至少有两个水平,各因素的各个水平互相结合,构成多种组合处理。然后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被试分为若干同质组(分组的个数等于实验处理的个数),同时用随机的方法分配每一组被试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29.【交互作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的现象。

30.【两因素交互作用得含义和检验方法】两因素交互作用,即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的现象,即因素和因素的结合,而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如果两个因素彼此独立,即不管其中一个因素处于哪种水平,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均值间的差异都保持一致,则不会产生交互作用。产生交互作用时需进行简单效应分析。

31.【主效应】同时考察各自变量对同一因变量的主要影响效应(交互作用不显著时分析)=单独考虑某个因素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

32.【简单效应】考察一个因素的各个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的效应(交互作用显著时分析)=一个因素的各个水平在另一个因素某水平上的变异。

33.【随机区组设计】先将被试在无关变量上进行匹配,分为若干区组(保证每个区组内部被试尽量同质,区组之间被试尽量异质),然后将每个区组的被试随机分配到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34.【顺序效应】如果被试参加多个实验处理,会产生两种顺序效应。

35.【疲劳效应】疲劳效应是指随着实验的进行,被试因疲劳而导致完成任务的成绩下降。

36.【练习效应】练习效应是指随着实验的进行,被试对完成实验任务的经验越来越多而引起的行为改变。无论是积极的改变,还是消极的改变,实验者将这种随练习而伴随逐渐改变的现象,称为累计误差。

37.【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可分为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想效度和统计结论效度。

38.【内部效度】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内部效度与无关变量的控制有关。

39.【统计回归效应】在实验处理前选择了在某一特征方面具有极端分数(高分或低分)的被试,实验处理后的测验分数有回归到平均数的趋向(变得不优也不差)。

40.【双盲实验】是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让主试和被试都不知晓实验真实意图,从而排除实验者效应和要求特征效应对实验结果污染的方法。

41.【外部效度】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所在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又称生态效度。

42.【现场实验】提高实验结果外部效度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实验室外进行研究。现场实验是指真实生活情景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所以又称自然实验。克服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虽然也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但往往是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的,被试不知道自己在被研究,因而实验结果真实性高,其局限为对现实情境的控制有限,因而很难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研究可能受到干扰,现场实验中自变量的操作也比较困难。

43.【构想效度】指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作定义与推论时的定义一致性程度,即对所研究的特质在理论上构想的全面性。理论上构想的代表性不足或过于宽泛都会威胁构想效度,如仅将智力定义为数理逻辑能力,或将平时课堂表现纳入期末成绩考核。

44.【统计结论效度】是指由于统计方法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它主要反映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关系。如一个按几何级数变化的数据,若用几何平均数计算统计量,就可能较好地反映总体参数的情况,若选算术平均数作为代表值,就不能很好地代表总体参数,据此得出的统计结论,其效度当然就存在问题。

45.【反应时】是刺激呈现与反应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也称“反应的潜伏期”。在反应的潜伏期中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耗费的时间最多。

46.【生物墙】即刺激强度较弱时,反应时间较长,且随强度增加,反应时会缩短,到一定程度时,反应时会停留在某一水平。

47.【速度—准确率权衡】:实验中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应,如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率,这就是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现象。单一考虑速度或准确率都会损害实验信度,在进行反应时实验时必须同时考虑两个因变量。

48.【减法反应时】是一种用相减的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用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又称唐德斯反应时、ABC 反应时。

49.【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其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50.【平均差误法】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基本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之一。

51.【恒定刺激法】又叫正误法、次数法,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

52.【信号检测论】可以将个体客观的感受性和主观的动机、反应偏好等加以区分,从而解决了传统心理物理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53.【辨别力指数】敏感性可以表现为噪音分布与信号加噪音分布之间的分离程度。两者的分离程度越大,敏感性越高;分离程度越小,敏感性越低。噪音分布与信号加噪音分布的分离程度既受信号的物理性质影响,也受被试特性的影响。因此,噪音分布与信号加噪音分布之间的距离就可作为敏感性的指标,称为辨别力d'。

54.【似然比 β 】的数学定义为:区分信号与噪音反应的心理感受水平 Xc 所对应的信号分布纵轴与噪音分布纵轴之比,计算公式为:

55.【报告标准C】是第二个表示反应偏向的指标。报告标准C是表示反应偏向的较为直接的方法,C是横轴上的判定标准位置,即某一感受经验强度。

56.【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 曲线)是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以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

57.【麦考乐效应】麦考乐最初的实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让被试注视红色背景下的纵方向黑白相间的条纹,然后再注视绿色背景下的横方向黑白条纹,并进行轮换。第二阶段,几分钟后,再呈现一个复合刺激(一半横向、一半纵向的黑白相间条纹,不存在彩色背景)。这时,被试会报告说图片上所有白色竖条被看成是绿色,而白色横条被看成紫红色。这是一种颜色适应现象,其后像是适应色的补色。这种颜色互补效应还受测验图形的条纹方向的影响,因此说这是一种随方向而变化的颜色后效。

心理测量-名词解释

① 【标准化】为了使接受测量的不同个人所获得的分数有比较的可能,测验条件必须对所有的个人都是相同的。测验的标准化就是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量分数解释程序的一致性,包括测验内容、施测条件、评分规则和测验常模的标准化。

② 【难度】指答对某一项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难度太低或太高都不能有效地将不同水平的个体区分开来。应答率是指某一项目中选择某选项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某一选项应答率太高或太低也不能有效区分不同个体。

③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的可靠性,即用同一测验多次测量同一团体,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信度是衡量测验科学性最基本的指标。

④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测到它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效度是衡量测验科学性最重要的指标。

⑤ 【测量误差】是指在测量过程中由那些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化因素所产生的一种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测量效应,包括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它包含:①测量误差是由那些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因所致;②测量误差表现为不准确(效度低)或不一致(信度低)两种方式。

⑥ 【随机误差】: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而又不易控制的的误差,它使多次测量产生了不一致的结果,其方向和大小的变化完全是随机的,只符合某种统计规律。例如,在进行手枪射击时,新手往往很难控制手臂的轻微摆动,结果多次射击的成绩很不一致,造成误差,这种误差就是随机误差。又称观察误差、偶然误差、测量误差。

【系统误差】: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量引起的一种恒定而有规律的误差,这种误差稳定地存在于每一次测量之中,此时,尽管多次测量的结果非常一致,但实测结果仍与真实数值有差异,是不正确的。例如,在射击过程中,尽管射击手非常优秀,每次结果都很一致,但若是枪的准心有点儿毛病,则其射击结果将会有稳定的偏差。

⑦ 【CTT 数学模型】经典测量理论(简称CTT)假定:观察分数(X)和真分数(T)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并只相差一个随机误差(E),即

X =T +E 这就是 CTT 的数学模型。

⑧ 【重测信度】是指用同一个量表对同一组被试施测两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又称稳定性系数(估计测验跨时间的一致性)。其大小等于同一组被试在两次测验上所得分数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

⑨ 【复本信度】是指两个平行的测验测量同一批被试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其大小等于同一批被试在两个复本测验上所得分数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

⑩ 【分半信度】是指将一个测验分成对等的两半后,所有被试在这两半上所得分数的一致性程度,又称内部一致性系数(估计两个分半测验间的一致性)。分半信度是同质性信度的一种,但是可能因为较为常用、种类较多,所以《心理与教育测量》将其单独列出。

⑪ 【同质性信度】也叫内部一致性系数,是指测验内部所有题目的一致性程度(估计测验跨项目的一致性)。题目间的一致性含有两层含义:一是所有题目测的都是同一种心理特质;二是所有题目得分之间都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其误差主要来源于题目内容与所研究行为的异质性。

⑫ 【评分者信度】是指多个评分者给同一批人的答卷进行评分的一致性程度(估计测验跨评分者的一致性)。其误差主要来源于评分者之间的差异。

⑬ 【内容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的内容与所要测量的内容之间的吻合程度。所要测量的内容是依据测量目的而定的,主要包括欲测的知识范围和该范围内各知识点所要求掌握的程度。

⑭ 【结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或特质的程度,或者说是指测验分数能够说明心理学理论的某种结构或特质的程度,也称构想效度、构念效度。结构效度主要用于智力和人格测验。

⑮ 【实证效度】又称效标关联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境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估计的有效性。

⑯ 【效标】就是衡量一个测验是否有效的外在标准,它独立于测验并可以从实践中直接获得我们所感兴趣的行为。校标往往是观念上的东西,被称为观念校标,它必须用数字进行衡量,被称为校标测量。

⑰ 【难度】(P)是指被试完成测验项目任务时所遇到的困难程度,即测验项目的难易程度。

⑱ 【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被试心理品质水平差异的区分能力。试题的区分度是测验是否具有效度的指示器,并作为评价项目质量、筛选项目的主要指标与依据。

⑲ 【项目反应理论】认为个体的某一潜在特质与测量该特质的项目反应之间存在函数关系,随着潜在特质的表征值(θ)的 高,正确反应该项目的概率P(θ)也会 高。因此,IRT 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被试在测验项目的反应行为和与所测潜在特质之间的关系。

⑳ 【项目特征曲线】用能稳定反映被试水平的潜在特质变量(θ)作为自变量,被试对项目的正确作答率为因变量的回归曲线。

21 【G 研究】称为概化研究,研究者设计的测验情景关系及用一定方法采集的测验数据称为测验的观察领域,G研究在观察领域数据上进行。

22 【D 研究】称为决策研究,是概化理论特色的计量分析手段。目的是利用 G 研究的结果数据,在原设计的测验情境关系范围之内,分析比较各种可能的测验方案,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可能的实施条件优选实际测验方案。

23 【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分数的程序的一致性。

24 【“常模参照测验”】在心理与教育测量中,必须与一定的参照物和参照体系比较,才能对测验分数做出明确解释。如果解释测验分数的参照体系是社会在所测特征上的客观要求或某个指定的外在标准,该参照体系就称作“标准”,参照着外在的客观标准来解释测验分数意义的测验称作“目标参照测验”。如果解释测验分数的参照体系是被试所属团体被测特征的一般水平或水平分布状态,该参照体系就称作“常模”,参照某个特定被试群体的常模来解释测验分数的测验。

25 【常模】是根据标准化样本的测验分数经过统计处理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参照点和单位的测验量表,被试可根据自己的测验分数在量表上找到自己在团体中所处的地位。

26 【年龄常模】即各年龄儿童的正常的一般水平,通过将被试的成绩与相应年龄组学生的正常水平作比较,判断其水平。年龄常模的基本假设是所测量的特质岁年龄做有系统的改变。

27 【年级常模】将被试的测验成绩与某一年级的学生的平均分数做比较,从而判断该被试相当于某一年级水平。年级常模与年龄量表类似,不同的是用年级水平代替了年龄。年级常模的单位通常为 10 个月的间隔。

28 【目标参照测验】也称标准参照测验,是根据某一明确界定的内容范围而缜密编制的测验,并且被试在测验中所得结果,也是根据某一明确的行为标准直接进行解释的。

29 【内容效度】是指测验题目对预测内容的覆盖程度或代表性程度,与常模参照测验中内容分析的方法一致。评估任一测验的内容效度,都依赖两个条件:(1)测验有明确界定的内容范围;(2)对测验每一题目的内容效度的分析。

30 【效标关联效度】又称实证效度、决策效度。决策效度是指在预测源测验和校标测验中均通过和均不通过的被试人数百分比例。以教学情境为例,计算掌握被试组在测验中及格人数占参加测验总人数的比例和未掌握组在测验中不及格人数占参加测验总人数的比例,两个比例相加所得结果即为决策效度。

31 【情景测验】是指把被试置于特定的情境中,由主试观察其在此情景下的行为反应,从而判断其人格。用于测验人格的情景,不外“实际生活情景”和“设计的情景”,前者多用于教育,后者多用于特殊人员的选拔。

32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AAT,是指专门用于测查与行政职业上的成功有联系的一系列心理潜能的标准化考试。它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测验,也不同于公共基础知识或具体专业知识技能的测验,它主要是通过测试一系列心理潜能,预测考生在行政职业领域内多种职位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这种考试测验的是一个人在多年生活、学习和实践中通过积累而形成的能力,其性质是一种基本潜在能力的考试。

33 【认知障碍测试】是一种筛查,检查患者是否有认知障碍的迹象,如记忆力减退、逻辑推理困难、理解能力差等。此类测试可用于评估脑损伤或进行性神经疾病患者,这些测试也有助于为认知障碍患者的持续评估和监测建立基线参考/>头部受伤可能会导致认知障碍。

Poster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