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念名词解释大全汇总

10 3 月, 2024 695点热度

教育心理学

(一)学习与学习理论

  • 1.【接受学习】是指讲授者将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 2.【发现学习】是指讲授者不直接把学习内容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然后进行内化。
  • 3.【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 4.【机械学习】是指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生并没理解新知识的含义。
  • 5.【下位学习】又叫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新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程度或包容范围提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取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分为两种类型: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
  • 6.【派生类属学习】新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容面较广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所要学习的新材料蕴含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或者可直接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具有更高包摄性和概括性的观念中推衍出来。
  • 7.【相关类属学习】新内容纳入可以拓展、修饰或者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之精确化。是将新知识归属于原有的概念或命题时,原有的概念或命题便得到了扩充、深化、限定或精确化。
  • 8.【总括学习/上位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较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 9.【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这种学习进行的条件是新旧知识处于同一个层次,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已经掌握的规律理解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广泛的迁移。
  • 10.【获得】在条件反射的获得过程中,有两点十分重要,一是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二是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否则也将难于建立联系。
  • 11.【消退】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条件刺激多次出现以后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即不予强化,则形成的条件反射会逐渐减弱并最终消失,这个过程称为消退。
  • 12.【自然恢复】条件反射消退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再次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应会重新出现。
  • 13.【泛化】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 14.【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 15.【二级(高级)条件作用】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就可以起到与无条件刺激相同的作用。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可形成新的条件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高级条件作用。
  • 16.【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作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第一信号系统是现实的具体的刺激,如声、光、电、味等,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 17.【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作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第二信号系统是现实的抽象刺激,即语言文字。在第一信号系统或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是人类所独有的。
  • 18.【正强化/积极强化】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并得到了正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需要的刺激物),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频率就会增加。
  • 19.【负强化/消极强化】是指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时,若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
  • 20.【一级强化】是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
  • 21.【二级强化】是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获得了自身强化效力的强化,如金钱、分数等。二级强化可分为社会强化(社会接纳、微笑等),代用券(钱、级别、奖品等)和活动(自由地玩、听音乐、旅游等)。
  • 22.【普雷马克原则】又称为“祖母的法则”,即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通俗的讲就是:首先做我要你做的事情,然后才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如:学生必须写完作业才能看动画片。
  • 23.【惩罚】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其中I型惩罚(正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II型惩罚(负惩罚)是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 24.【强化程序】指反应受到强化的时间和频次,也能增强或减弱行为。强化程序可以分为连续强化程序和断续强化程序两种类型。如果在每一个适当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强化,这叫连续强化程序。如果只在有些而非所有反应之后呈现强化,这叫做断续强化程序
  • 25.【固定时距强化】一个固定的时间间隔后即给予强化。如按月支付薪水。
  • 26.【变化时距强化】首先确定强化与时间间隔的平均值,然后随机给予强化。产生中等的但却很稳定的行为发生概率。如随机点名、临时测验。
  • 27.【固定比率强化】一定次数行为后即给与强化。如售货员必须卖出一定数量的货物才能得到报酬。
  • 28.【变化比率强化】首先确定强化与行为发生次数之间的平均值,然后随机给予强化。这种情况下行为出现的概率最高,抗消退能力最强。如赌博、买彩票。
  • 29.【行为塑造】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复杂的行为可以通过塑造而获得。塑造是指通过小步强化达成最终目标。也就是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这种方法也叫做连续接近。
  • 30.【程序教学】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让学生按照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伴随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 31.【观察学习理论】由班杜拉提出,也叫“替代学习”,通过观察环境中的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进行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动机四个子过程。班杜拉在儿童观看成人攻击行为的实验研究基础上,详细描述了观察学习的具体过程,他认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动机四个子过程(华南2016M 2017M 2018M)。
  • 32.【直接强化】是指在模仿行为之后直接给出的强化,为学习者提供信息和诱因。
  • 33.【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 34.【自我强化】是指观察者依照自己的标准对行为做出判断后而进行的强化
  • 35.【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处理特定任务的主观评价,它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体的努力程度,从而导致成绩的好坏,而成绩的好坏反过来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四个来源:①直接经验;②替代性经验;③言语说服;④情绪唤醒。
  • 36.【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该理论强调学习获得知识的内部认知过程和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促进学生发现。
  • 37.【结构教学观】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认为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一个学科围绕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态度和方法而形成的整体知识框架和思维框架。“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使用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即学习知识结构就是学习事物间是怎样相互关联的。
  • 38.【发现法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获得相应的知识,形成或改造认知结构的过程。
  • 39.【有意义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所谓实质性联系是指新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观念能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建立内在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表象建立的是符合人们所理解的逻辑关系上的联系,而不是一种任意附加上去的联系。
  • 40.【接受教学】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他把这种强调接受学习的方法叫做接受教学。学习者学习知识的心理过程为: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相关观念,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起固着点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最后找新旧知识的不同,使两者能清晰划分,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即先求同,后求异。
  • 41.【先行组织者策略】(华南2021M)(西南2018M)
  • 界定:当学生缺少有关的先前知识背景时,教师可以在正式教学之前先向学生呈现准备性的、引导性的学习材料。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 作用: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类属性的学习。也就是说,通过呈现组织者,给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一道知识之桥,使他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 42.【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
  • 43.【接受学习】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经过几次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他把这种强调接受学习的方法叫做接受教学。
  • 44.【图式】皮亚杰通常将认知结构称作图式。图式是指“动作的组织和结构,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或者说图式是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它象征着行动和经验的某种围定的形式,以帮助我们适应外在的环境。
  • 45.【同化】就是把外界的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 46.【顺应】是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 47.【最近发展区】 教学要想取得效果,必须考虑儿童现有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在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 48.【教学支架】为了让教学促进发展,教师可以采用教学支架,即在儿童试图解决超出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 49.【支架式教学】即教师或其他助学者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蕴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如数学活动、书言活动、科学活动等),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
  • 50.【认知学徒制】是指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真实性的活动,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以及与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认知学徒制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般采用如下步骤:①建模;②指导;③脚手架的搭建和拆除;④清晰表达;⑤反思;⑥探究。
  • 51.【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的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该教学模式遵循两条重要原则:①学习与教学活动应围绕某一“锚”来设计;②课程的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 52.【随机通达教学】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理论将会使学习者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
  • 53.【初级知识获得】是某一知识主题的入门性学习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概念和事实,只要求他们在测验中把所学的东西按照接近原样的方式再现出来,这里所涉及的内容具有结构良好领域的特征。
  • 54.【高级知识获得】它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把它们灵活地运用到各种具体情境中。这时,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实例间的差异性都显而易见,因而大量涉及到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

(二)知识的学习

  • 1.【知识】狭义的知识一般仅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广义的知识则是指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它既包括个体从自身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各种信息(狭义知识),也包括在获得和使用这些信息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技能和能力。
  • 2.【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主要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 3.【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 4.【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它用来调控学习和认识活动本身的,其目标是更有效地获取新知识和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问题。只有在策略性知识的指导下,陈述性知识和一般程序性知识才能被有效地加以应用。
  • 5.【显性知识】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字表示的知识”,通常是用言语实现的,所以又称“言明的知识”
  • 6.【隐性知识】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尚未言明的”或者“难以言传的”知识。
  • 7.【知识表征】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示形式和组织结构。知识是通过个体与信息,甚至是整个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个体一旦获得知识,就会在头脑中用某种形式和方式来代表其意义,把它储存起来。
  • 8.【表征学习】又称为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 9.【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 10.【命题学习】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 11.【下位学习】又叫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新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程度或包容范围提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取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分为两种类型: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
  • 12.【派生类属学习】新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容面较广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所要学习的新材料蕴含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或者可直接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具有更高包摄性和概括性的观念中推衍出来。
  • 13.【相关类属学习】新内容纳入可以拓展、修饰或者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之精确化。是将新知识归属于原有的概念或命题时,原有的概念或命题便得到了扩充、深化、限定或精确化。
  • 14.【总括学习/上位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较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 1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这种学习进行的条件是新旧知识处于同一个层次,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已经掌握的规律理解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广泛的迁移。

(三)学习策略的学习

  • 1.【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够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华南2017M 2019M)
  • 2.【认知策略】是学生用于获得、保存和提取各种不同的知识和作业的运算和程序;是学习者用来调节自己内部注意、记忆、思维等过程的技能,其功能在于使学习者不断反省自己的认知活动;是学习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方法。
  • 3.【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新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
  • 4.【组织策略】是指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使用组织策略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类,集合成一个整体,带上某种结构,使信息由繁到简、由无序到有序。
  • 5.【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它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 6.【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监控认知、超认知、反审认知等,由弗拉维尔提出。是指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学习者可以通过元认知来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一般认为,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元认知通常被看作是学习策略的一种。
  • 7.【学习的监控策略】也叫元认知监控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的策略,主要包括计划策略和监视策略。
  • 8.【计划策略】是指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认知活动开始之前计划完成目标所涉及的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等。
  • 9.【监视策略】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检测认知过程,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对学习过程及时进行调整,以期顺利实现有效学习的策略。
  • 10.【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或者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四)智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 1.【智力】是一种“能力”,它区别于兴趣、爱好等其他非认知领域的心理特性;是认知活动中最一般、最基本的能力;与个体的抽象思维能力密切相关。
  • 2.【创造性】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新颖性和价值性是创造力的两个重要特征。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和基础。

(五)动作技能的学习

  • 1.【动作技能】是在练习基础山,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的、合理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构成包括三种成分:(1)动作或动作组;(2)体能;(3)认知能力。
  • 2.【练习】是指以形成某种技能为目的的学习活动,是以掌握一定的动作方式为目标而进行的反复操作过程。
  • 3.【练习曲线】是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动作效率变化。包含三个方面:
  • (1)练习次数与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的关系,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每次完成的工作量逐渐上升;
  • (2)练习的次数与完成动作所需时间的关系,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所需时间会越来越少;
  • (3)练习次数与错误量的关系,练习中错误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减少。
  • 4.【练习的高原现象】在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性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称为高原现象。表现为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而不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但是,在高原期后,练习曲线又会上升,即表示练习成绩又可以有所进步。

(六)学习的迁移

  • 1.【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广义的学习迁移是指新知识技能的获得不断地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扩充和丰富,也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学习迁移是狭义的迁移,特指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
  • 2.【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可能对另一种学习起到促进、助长的作用。
  • 3.【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干扰或阻碍作用,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 4.【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等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概念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
  • 5.【具体迁移】也叫特殊迁移,指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改变,即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得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
  • 6.【远迁移】个体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来学习情境极不相似的其它情境时,即产生了远迁移
  • 7.【近迁移】个体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来学习情境比较相近的情境中。
  • 8.【低路迁移】是指以一种自发的或者自动的方式所形成的技能的迁移。
  • 9.【高路迁移】是有意识的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另一种情境中的迁移。
  • 10.【纵向迁移/垂直迁移】指概括与抽象程度不同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 11.【横向迁移/水平迁移】指同一层面(概括与抽象程度相同)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七)影响学习的动机因素

  • 1.【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学习动机的类型包括高尚的学习动机和错误的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等。
  • 2.【内部动机】是指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奖惩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 3.【外部动机】是指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学习者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
  • 4.【认知内驱力】是指在要求理解、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即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内部动机,是意义学习中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
  • 5.【自我提高内驱力】指在通过胜任某些活动而获得他人尊敬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驱力。
  • 6.【附属内驱力】又称为交往内驱力,是在希望获得或保持他人认可、赞许、关心支持或友谊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驱力,是一种外部动机。
  • 7.【高峰体验】是指个人自我追寻中自我实现之前的一种喜悦感觉。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也是高峰体验的结果。
  • 8.【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 9.【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为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因此,他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后效强化的结果,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存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
  • 10.【结果期望】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将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推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某一期望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会被激活和选择。
  • 11.【效能期望】指的则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活动的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并会选择该项活动。
  • 12.【德西效应】对个体原本就感兴趣的活动提供外部奖励有可能降低其内部动机。

张大均版本-西南大学

  • 1.【最近发展区】维果获基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他人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 2.【教师期望】教师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即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教师对学生关注越多,学生就会向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西南2017M)
  • 3.【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它属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及教学质量。(西南2017M 2020M)
  • 4.【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人的认知能力。它是个体顺利完成各项活动任务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属于认知能力。(西南2019M)
  • 5.【先行组织者】当学生缺少有关先前知识背景时,教师可以在正式教学之前向学生呈现准备性的、 引导性的学习材料。奥苏贝尔把这种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称为先行组织者。(西南2018M)
  • 6.【程序教学】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他把一门课程学习的总目标分为几个单元,再把每个单元分为许多小步子。学生在学完每一步骤的课程之后,就会马上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就能得到及时强化,然后按顺序进入下一步的学习,直到学完一个个单元。
  • 7.【行为矫正】通过强化可以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通过消退可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即通不予强化来减少某类行为的发生。孩子无理取闹的行为实际上是学习的结果,父母的让步实际上起着强化不良行为的作用。
  • 8.【亲社会行为】是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助人行为、安慰、分享、合作等。个体亲社会地发展的过程就是他们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丰富的表现。
  • 9.【攻击行为】是一种经常有意地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这种行为对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和品德的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儿童、青少年走向犯罪。
  • 10.【内隐学习】是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此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是一种产生抽象知识、平行于外显学习方式的无意识加工。内隐学习的三大特点是直动性、概括性和理解性。
  • 11.【外显学习】则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是受意识支配的,需要做出心理努力并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 12.【学习动机】是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根据动机的概念,可以把学习动机定义为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行为的原因和内部动力。
  • 13.【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主动参与事关成败的活动时,不畏失败威胁,自愿努力以赴,以期达成目标并获致成功经验的内在心理历程。
  • 14.【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根据学习情境中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
  • 15.【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如学生掌握了汉语拼音,能更好识字;学生会跳舞,学习体操更快。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不仅有利于增加学习的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新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 16.【元认知】也叫反省认知、监控认知、超认知、反审认知等,是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一般认为,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
  • 17.【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形态,内容及发展变化的原因。它是以命题,命题网络和图式等方式在头脑中表征的。有针对性的复习,提高加工水平,多重编码,过度学习以及提高新旧知识的区分度,可以促进陈述性知识的保持。
  • 18.【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与实践操作密切,解决的是个体从不会做到会做到熟能生巧的过程,也叫操作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 19.【创造性】是心理学上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把“创造性”定义为:是个体利用一定内外条件,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产品的心理特征。
  • 20.【观察学习】树立一定的榜样,使学生有意无意地进行模仿,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成人的亲社会行为会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诱导出儿童相似的亲社会行为;另一方面,儿童经常受到榜样的引导,更有可能内化利他性原则,从而有助于利他倾向的发展。
  • 21.【学习学习是指有机体在生活过程中,凭借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 22.【高原期现象】这是指在结构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一般出现在练习中期。
  • 23.【普雷马克原则】又称为“祖母的法则”,即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通俗的讲就是:首先做我要你做的事情,然后才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如:学生必须写完作业才能看动画片。
  • 24.【高峰体验】是指个人自我追寻中自我实现之前的一种喜悦感觉。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也是高峰体验的结果。

Poster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