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的12条前提假设

17 3 月, 2024 560点热度

神经语言程序学(NLP)是一门研究如何通过语言的使用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的学科。它基于一系列的前提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NLP的理论基础,并指导着实践中的应用。以下是NLP的十二条基本前提假设,这些假设之间不仅独立存在,还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撑的体系。

  • 1 地圖上的界線並不等於真正的地域 -- 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是由感官經驗得來的,由我們給予它們意義。 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 -- To transmit understanding, you have to gain access to the map of the other person.
  • 2 沒有挫敗,只有回應。 There is no failure, only feedback.
  • 3 溝通的意義在於對方的回應。 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response one gets.
  • 4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尊重別人的內心世界。 No two persons are the same.
  • 5 在任何一個系統裡,越靈活的人越能影響大局。 In any system, the most flexible person has the control.
  • 6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Usefulness is more important.
  • 7 重複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 Repeating the same behavior will repeat the same result.
  • 8 若別人能夠做到, 任何人也可以透過學習而做到。 If one person can do something, anyone can learn to do it.
  • 9 當我們 (心靈) 焦點集中,能量會隨之而來。 Energy flows where attention goes.
  • 10 人的行為會為了適應不同環境而轉變,而他們現時的行為往往代表了他們在環境限制下所能作出的最佳選擇。 Every one chooses the best behaviour at the moment.
  • 11 每人都已經具備使自己成功快樂的資源。 Every one already possesses all the resources needed.
  • 12 每個行為背後均有正面的動機。 There is always a positive intention behind each behavior.

1. 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 1.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验会完全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会是一样。
  • 2.因此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够绝对一致。
  • 3.因此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会是一样。
  • 4.因此没有两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会完全一样。
  • 5.因此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
  • 6.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建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
  • 7.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独特的地方。
  • 8.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都是在不断演变中,所以没有一个人在两分钟是一样的。
  • 9.两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不一样,不一定会使两个人不能沟通或者不能发展出良好关系。
  • 10.给别人空间也就是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才能有良好的沟通和关系。
  • 11.同样地,自己与别人的看法不同,也是正常的事。
  • 12.当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同时,我们也有权利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人们因其独特的成长背景和人生经验而形成各异的价值观,这些差异塑造了每个人独特的性格和行为模式。正因为此,面对相同的情境或对象,不同的人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反应。理解到这一点,我们便能够认识到多样性的存在是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这种认识促使我们学会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无论这些差异在何种程度上与我们自己的观点和行为相异。通过这种理解和尊重,我们不仅能够促进更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能够丰富我们自己的视野和经验。

2.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

  • 1.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
  • 2.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规条系统只对本人有效,不应强求别人接受。
  • 3.改变自己,别人才会有可能改变。
  • 4.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人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
  • 5.找出对方的价值观,创造、增大或转移对方在乎的价值,对方便会产生推动自己的行为。
  • 6.因此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引导另外一个人去学习。
  • 7.因此一个人不能希望另外一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
  • 8.好的动机只给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原因,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发生的权利。
  • 9.不强迫别人跟随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别人便不会抗拒。
  • 10.同样地,我们只能自己推动自己

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这些都是个人的精神财富,适用于自己而非他人。尊重他人的原则要求我们不仅避免将自己不愿承受的事情强加给他人,同样也不应将自己的欲望或标准强加于人。这是一种基于相互尊重和理解的生活哲学。

改变他人往往是一项艰巨且徒劳的任务,因为每个人的改变都源自内心的驱动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我们能够掌控和改变的,仅仅是自己。通过改变自己,我们可以成为他人变化的灵感来源,而非直接的推动力。试图改变他人不仅可能导致关系的紧张,还可能引发个人的挫败感。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影响别人。我们能推动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当你想要改变另一个人的时候,你的悲惨命运就此开始。

3. 只有由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的真实世界

  • 1.每个人运用自己的感官器官把资料摄入(摄入过程),由感官运用是主观地有选择性的,因为不能,亦不需要把所有资料捕捉。
  • 2.摄入的资料经由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过滤而决定其意义,亦因此能储存在脑中(编码过程)。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是主观的形成的,故此,过滤出来的意义也是主观的。
  • 3.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用上述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亦因此是主观的。
  • 4.我们只能用这种方式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没有其他方法。
  • 5.因此没有绝对的真实,或者相对的真实。
  • 6.因此每个人的世界是在他的脑里。我们是凭脑里对世界的认知去处理每一件事。
  • 7.因此,改变一个人脑里的世界,这个人对世界中事物的态度便会改变。
  • 8.因此,每个人都是用自制的地图在这个世界里生活。
  • 9.改变主观经验在脑里的结构模式,事情对我们的影响便会改变,我们对事情的感受亦会改变。因此,我们无须改变外面的世界(我们无法知道它是怎样变的)。改变我们自己(脑里的世界),我们的人生便会有所改变。
  • 10.事情从来都不会给我们压力,压力是来自我们对事情的反应。
  • 11.情绪也从来不是来自某人的言行,或环境里出现的转变,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的态度,亦即是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

物理世界是由客观事实构成的,而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则是这些客观事实通过我们的信念、认知和感官加工后形成的主观映射。这意味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内在状态的影响。

你大脑中的世界,是通过获取客观世界的信息之后,经过你的信念和认知加工之后的一个主观的世界。所以想要世界变得美好很简单,只要把自己变得更好就可以了。

像王阳明说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也是这个意思。

4.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 1.光说做法有道理或者正确而不顾是否效果,是在自欺欺人。
  • 2.在三赢(我好、人好、世界好)的原则基础上追求效果,比坚持什么是对的更有意义。
  • 3.说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情上;注重效果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
  • 4.效果是原定计划的意义基础,亦是所有行动的指标。
  • 5.有道理是由理性方面的标准来决定的。因为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是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道理”是一样的。
  • 6.故此,坚持道理,只不过是坚持一套不能放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 7.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边,要有效果就要加上理性方面的认同。故此,有效果需要一个人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鸣。
  • 8.没有效果的道理,是背弃了信念和价值的规条,应该加以检讨。
  • 9.有效和有道理往往可以并存,但必先由相信有这个可能的信念始。
  • 10.只追求有道理但无效果的人生,难以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

讨论道理往往使我们聚焦于已发生的事件,而关注结果则倾向于将视线投向未来。在进行沟通、做出决策或制定计划时,我们应当以实现目标为核心导向。关键在于明确目标所在,确保所有行动和策略都是为了推进目标的实现,前提是这些行为和方法不对他人造成伤害。只要这些条件得到满足,采取的任何手段都是可接受的。这种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高效地达成目标,同时也能够在过程中保持对未来的积极展望。

5. 沟通的意义在于对方的回应

  • 1.沟通没有对与错,只有“有效果”或者“没有效果”之分。
  • 2.自己说得多“对”没有意义,对方收到你想表达的讯息才是沟通意义。
  • 3.因此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重要。
  • 4.话有很多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收到讲者意图传达的讯息,便是正确的方法。
  • 5.沟通的效果,来自声调和身体语言的比文字更大。
  • 6.沟通讯息的送出与接受在潜意识层面的比意识层面的大得多。
  • 7.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讯息有完全同样的反应。
  • 8.说话的效果由讲者控制,但由听者决定。
  • 9.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
  • 10.沟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和谐气氛。
  • 11.抗拒是对讲者不够灵活的说明。

沟通的本质在于激发回应和反馈,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人际交流,也同样适用于更广泛的互动场景,如产品设计、商业交易等。沟通的形式多样,但其核心目的是建立连接和理解。当沟通得到反馈时,我们才能够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决策,确保行动和发展方向与既定目标保持一致。反馈机制是沟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为我们提供了调整和优化的依据,使得沟通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双向的、动态的交互过程。通过积极地寻求和利用反馈,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精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策略,从而实现更有效的沟通和持续的进步。

6. 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 1.做法有不同,结果才会有不同。
  • 2.如果你的事没有结果,改变你的做法。任何新的做法,都比旧的多一分成功机会。
  • 3.想明天比昨天更好,必须用与昨天不同的做法。
  • 4.改变自己,别人才有可能改变。
  • 5.世界上本来便是每样事物都在不停地改变中,不肯改变的便面临淘汰或失败的威胁。
  • 6.因此只有不断的改变做法,才能保持与其他事物关系有理想状态。
  • 7.“做法”是规条,目的是取得价值,实现信念。维持最有效果的规条,就是灵活地不断修正做法,才能保证取得价值,实现信念。
  • 8.改变是所有进步的起点。

坚持使用旧的方法,往往会导致我们重蹈覆辙,得到相同的结果。这是因为旧的做法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形成,其效果和影响也因此被限定。如果我们希望探索不同的可能性,实现改变或进步,就需要勇于尝试新的事物。这包括接触不同的人群、尝试新的活动、探索未知的领域、采纳新的思维方式等等。

尝试新事物能够带来新的体验和认知,这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还能够促进我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新的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助于我们打破思维定势,发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机会。此外,新的认知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提高适应变化的能力。

为了获得新的结果和成就,我们需要勇于跳出舒适区,探索和尝试新的可能性。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创新和进步的关键。

7. 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若別人能夠做到, 任何人也可以透過學習而做到。 If one person can do something, anyone can learn to do it.)

  • 1.对事情只有一个方法的人,必陷入困境,因为别无选择。
  • 2.对事情有两个方法的人也陷困境,因为他制造了左右两难、进退维谷的局面给自己。
  • 3.有第三个方法的人,通常会找到第四、五个方法,甚至更多的方法。
  • 4.有选择就是有能力。所以,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
  • 5.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都得不到想要的效果。
  • 6.没有办法,只是说已知的办法都行不通。
  • 7.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的方法。
  • 8.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和使事情改变。
  • 9.不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选择的权利,而且不只是一个。
  • 10.“没有办法”使事情划上句号,“总有办法”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
  • 11.“没有办法”对你没有好处,应停止想它;“总有办法”对你有好处,故应把它留在脑中。
  • 12.为何不使自己成为第一个找出办法的人

在面对任何问题时,认为只有单一解决方案或没有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往往会限制我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坚信每个问题至少存在三种解决方法可以极大地拓宽我们的思维视野,增强我们的适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认为“没有办法”的人:这种思维方式往往会使问题成为终点,阻碍进一步的思考和行动。对于只看到“一个解决方法”的人:这种局限性会导致他们面对问题时没有弹性,一旦这个方法行不通,就会陷入困境。对于能找到“两个方法”的人:虽然比只有一个方法的情况要好,但往往会在两种方案之间犹豫不决,难以做出选择。

然而,当你能够想到至少三种解决方案时,你就拥有了选择的自由。这种能力不仅表明你对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还意味着你能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这大大增加了找到有效解决方案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一旦你习惯了这种思维模式,你往往能够发现更多的解决方案,即第四、第五种,甚至更多。

这种思维方式的关键在于相信解决方案的存在。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当所有已知的方法似乎都行不通时,保持开放和创造性的思维,相信总有一种未被发现的方法可以解决问题。这种信念不仅能够激发你的创造力,还能够帮助你保持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时不轻易放弃。

8. 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 1.每一个人做任何事都是为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
  • 2.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的潜意识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
  • 3.因此,每个行为的背后,都必定有正面的动机。
  • 4.了解和接受其正面动机,才容易引导一个人改变他的行为。
  • 5.动机不会错,只是行为不能达到效果。(满足背后正面动机的效果)
  • 6.接受一个人的动机,他便会觉得我们接受他这个人。
  • 7.动机往往是在潜意识的层面,不能意识地说出来。
  • 8.找出行为背后的动机,最易的方法是问企图经由该行为得到的价值是什么。
  • 9.任何行为在某些环境中都会有其效用。
  • 10.因此,没有不对的行为,只有在当时环境中没有效果的行为。

在人类行为的背后,通常是一种寻求最佳个人利益的动机。每个人都在追求变得更好,他们的行为反映了在特定环境下,基于当前信息和理解,所做出的最佳选择。

对于个人行为的理解: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他们认为在那一刻,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基于个人的价值观、知识、经验和当前情境的综合判断。正面动机的重要性:在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存在着正面的动机。这些动机可能是为了满足基本需求、实现个人目标、提升自我价值感或是为了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理解与接受正面动机:当我们理解并接受他人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时,我们不仅表达了对他们的接纳,还建立了信任和理解的桥梁。这种理解和接纳使得引导他人进行有效改善变得更加容易。引导有效改善:了解他人的正面动机后,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与他们沟通,找到共同点和改善的途径。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能加强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

认识到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认为最好的结果而努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通过接受和理解他人的正面动机,我们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沟通和改变,实现共同的目标和进步。

9. 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

  • 1.每一个人都有过成功快乐的经验,也即是说有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能力。
  • 2.人类只用了大脑能力的极少部分,提升大脑的运用,很多新的突破便会出现。
  • 3.运用大脑的能力,现在已有大量的技巧发展出来,人类比以前更易把效果提升。
  • 4.每一个人都可以凭改变思想去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 5.每天里遇到的事情,都有能给我们成功快乐的因素,取舍全由个人决定。
  • 6.所有事情或经验里面,正面和负面的意义同时存在,把事情或经验转为绊脚石抑或踏脚石,由自己决定。
  • 7.成功快乐的人所拥有的思想和行为能力,都是经过一个过程而培养出来的。在开始的时候,他们与其他人所具备的条件一样。
  • 8.有能力替自己制造出困扰的人,也有能力替自己消除困扰。
  • 9.情绪、压力、困扰都不是源自外界的人事物,而是由自己内里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产生出来的。
  • 10.自己不信有能力或有可能,是使自己得不到渴求的成功快乐的最有效的保证。

快乐源于个人对当前事件的看法,而非事件本身决定你的情绪。每个遭遇都同时包含正负两面,你选择关注哪一面,赋予何种意义,完全由你自己决定。通过改变信念,你可以改变对事件的理解,进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我们每个人都天生具备实现自身成功与快乐的能力,无需依赖外部。


10. 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便是最能影响大局的部分

  • 1.灵活便是有一个以上的选择;选择便是能力。因此最灵活的人便是最有能力的人。
  • 2、灵活来自减少行使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多凭观察而运用环境所提供的其他条件。
  • 3.灵活是使事情更快有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亦是人生成功快乐的重要因素。
  • 4.灵活亦是自信的表现。自信越不足,坚持某个模式的态度会越强硬。
  • 5.容许不同的意见和可能性,便是灵活。
  • 6.在一个群体中,固执使人紧张,灵活使人放松。
  • 7.灵活不代表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容许找出双赢的可能性(更进一步而三赢)。
  • 8.在沟通中,明白不代表接受;接受不代表投降(放弃立场)。
  • 9.“流水”是学习灵活的最好老师。
  • 10.灵活是用自己的步伐去作出转变;而固执则是在被迫的情况下作出转变。

灵活性体现在拥有多种选择的能力上,这不仅意味着能够适应变化,还意味着能够欣赏并接受不同的观点。这种能力并不是对自己立场的妥协,而是一种寻找共赢解决方案的智慧。灵活性的核心在于信心——自信的人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策略,而缺乏自信的人则可能会僵化地坚持自己的观点,这种僵硬的态度不仅会增加个人的压力,还可能导致周围人的紧张。相反,灵活的态度能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促进更有效的沟通和合作。简而言之,灵活性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和问题解决能力,它基于自信,通过开放和适应性,寻求最佳的共赢结果。

11. 没有失败,只有反馈。

  • ①挫败只是指出过去的做法得不到期望的效果,是给我们需要改变的讯号。
  • ②挫败只是在事情划上句号时才能用上,要想事情解决即是事情仍会继续下去,这二字便不适用。
  • ③挫败是指过去的事,怎样改变做法是指向未来。
  • ④挫败是过去的经验,而经验是让我们提升自我的踏脚石。因为经验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自信的基础。
  • ⑤每次挫败都只不过是学习过程里修正行动的其中一步。
  • ⑥人生里所有的学习,都是经由不断地修正而达致完善。
  • ⑦想要成功首先要相信有成功的可能然,后找出需要怎样改变。
  • ⑧把每次挫败带来的教训掌握了,每次便都变成了学习。
  • ⑨自信不足的人的潜意识总是在找不用干下去的借口,挫败二字便很容易冒出来。

失败这个词汇应当被谨慎使用,仅当一项事务彻底结束且无法挽回时才适用。只要进程尚未终止,只要你持有不放弃的决心,那么所谓的失败不过是一次过程中的小插曲。它实际上是一种反馈,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之前的尝试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反馈并非终结,而是一个信号,提示我们需要进行调整,寻求新的方法和路径以继续前行。因此,失败更像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它告诉我们何去何从,如何调整步伐,以便在未来的尝试中获得成功。

12. 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每個行為背後均有正面的動機。 There is always a positive intention behind each behavior.)

  • 1.动机在潜意识里。总是正面的。潜意识从来不会伤害自己,只是误会地以为某行为可以满足该动机,而又不知有其他做法的可能。
  • 2.情绪总是给我们一份推动力。情绪是使我们在该事情之中有所学习。学到了,情绪便会消失。
  • 3.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人的动机和情绪,同时不接受他的行为。
  • 4.接受动机和情绪,便是接受那个人。那个人也会感觉出你对他的接受,因而更肯让你去引导他作出改变。
  • 5.任何一次行为不等于一个人。
  • 6.行为不能接受,是因为没有效果;找出更好的做法,是两人的共同目标,能使两人有更好的沟通和关系。
  • 7.找出更好的做法的方法之一是追查动机背后的价值观。

发怒于伴侣的迟到,源于对完美约会的渴望;对即将到来的演讲感到焦虑,是因为希望能有出色的表现。这些情绪背后,隐藏着我们的动机,而这些动机本质上总是积极的。这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永远不会意图自我伤害,它只是错误地认为某些行为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接受自己的情绪和动机,并寻找更健康的行为方式来实现这些动机。

当我们观察到他人的行为与我们的认知产生冲突时,我们也应该先尝试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这样的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同时也为我们自己提供了成长和改变的机会。


管理员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