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花园中的参天巨擘,限制性信念的影响,破除心魔重塑自我,未来之窗预期的力量,构建积极预期的技巧《语言的魔力》

18 7 月, 2024 37点热度

潜意识花园里的参天巨擘:限制性信念

在迪尔茨的《语言的魔力》中,信念如同潜意识花园里的参天巨擘,其根系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枝叶繁茂地伸展至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自我、对世界以及对未来的认知与行动。而限制性信念,则是这巨擘阴影下滋生的藤蔓,它们缠绕着我们的心灵,束缚着我们的潜能,阻碍着我们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迪尔茨将限制性信念划分为三大类:没有希望无能为力没有价值。这三种信念如同三座无形的牢笼,将人们禁锢在绝望、无力和自我贬低的泥沼中。没有希望的人们如同迷失在浓雾中的旅人,看不到前进的方向,也丧失了探索的勇气,他们深陷于“无论我做什么都没用”的消极认知中,任凭命运的摆布;无能为力的人们如同折翼的飞鸟,渴望翱翔天际却无力展翅,他们深信“我不够好,我不够有能力”,将自己囚禁在自我设限的囚笼里;而没有价值的人们则是被困在自我怀疑的深渊中,他们无法正视自身的价值,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幸福和健康”,任由负面情绪吞噬着心灵的光芒。

更为深刻的是那些关于自我认同的限制性信念,例如“我是无能为力的”、“我没有价值”、“我是个受害者”等等,这些信念如同嵌入骨髓的烙印,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迪尔茨将这些根深蒂固的信念比作“思想病毒”,它们如同电脑病毒般侵入我们的思维系统,肆意传播负面信息,破坏着我们自我治愈、自我提升的能力。这些“思想病毒”通常潜藏在我们的意识深处,难以察觉,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拦路虎”。

破除心魔,重塑自我:转换限制性信念

为了打破限制性信念的枷锁,迪尔茨为我们提供了转换这些负面信念的有效方法。他认为,许多限制性信念的产生都是为了满足某种正面的意图,例如保护自我、建立界限、获得力量感等等。因此,我们需要识别这些信念背后的正面意图,并寻找更有效的途径来满足这些需求,从而从根本上瓦解限制性信念的基础。

此外,迪尔茨还强调了“如何/怎样式”问题的重要性。他认为,许多限制性信念都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改变、如何行动而产生的。例如,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如何安全地表达情绪,就很容易形成“表露情绪是危险的”这一限制性信念。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问自己“如何做?”、“怎样做?”,并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才能打破思维定势,找到突破困境的出口。

未来之窗:预期的力量

在《语言的魔力》一书中,迪尔茨还深入探讨了“预期”这一心理现象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他指出,预期如同我们心灵的窗户,它塑造着我们对未来的展望,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动机,甚至决定着我们最终能否实现目标。

心理学家将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自我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我们对某种行为是否能够带来预期结果的评估,而自我效能预期则是指我们对自己能否成功执行该行为的自信程度。这两种预期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我们在面对挑战时的态度和行动力。

举例来说,20世纪5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突破“四分钟一英里”的极限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根深蒂固的“结果预期”使得无数运动员望而却步。然而,1954年,罗杰·班尼斯特成功打破了这一纪录,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认知。更令人惊讶的是,在班尼斯特之后,越来越多的运动员相继突破了“四分钟一英里”的障碍,仿佛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了。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预期”的力量:当我们相信某件事情是可能实现的时候,就会更加积极地去尝试,并最终创造出原本看似不可能的结果。

重塑心灵地图:构建积极的预期

迪尔茨认为,预期是“地图与实景”关系的体现,是我们内在“地图”对行为的影响。当我们对未来的预期是积极的时候,就会更有动力去行动,更容易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反之,如果我们的预期是消极的,就会陷入自我怀疑和恐惧之中,最终导致失败。

为了构建积极的预期,迪尔茨建议我们运用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的相关技巧,例如,通过视觉化、听觉化等方式,将未来目标转化为清晰、生动的画面、声音和感觉,从而增强我们对目标的渴望和信心。

总而言之,《语言的魔力》为我们揭示了信念和预期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过学习和运用书中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破除限制性信念的束缚,重塑心灵地图,构建积极的预期,最终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

Poster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