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心理学》读书笔记:以弱化刚,追寻深在的智慧之力 一. 夫妻之间的沟通 : 理解与示弱的重要性 一对正在剑拔弩张的夫妇,透过一个普通而微妙的黑胡椒买卖故事,揭示了夫妻沟通中的一大启示--示弱的力量。以往的认知里,我们或许总觉得坚强、刚硬的方式更容易把握生活中的主导权。然而,这黑胡椒的故事却证明,婷妹的改变,用示弱的态度与杜伟沟通,却让他变得“听话”了起来。 从另一种角度看,夫妻中的强者并不一定是能指挥另一半的人,而是能理解并关怀另一半的人。人生是一场戏,我们需要根据角色的变化,灵活变换自己的形象,切入角色,以最…

18 7 月, 2024 258点热度 阅读全文

学心理学的人有多可怕? 误解:学心理学的人并不可怕 世人常以讹传讹,将学心理学之人视为洪水猛兽,仿佛他们能洞悉人心,操纵他人意志。然而,此乃大谬不然。学心理学者,非妖非怪,而是探索心灵奥秘、解读人类行为的智者。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客观的眼光,剖析人性的复杂与多样,旨在理解而非操控,帮助而非伤害。 优点:心理学之光照亮人心 理解人类行为和情感的能力 学心理学之人,如同掌握了一把钥匙,能开启心灵深处的密室。他们通过观察、倾听与分析,揭示人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为困惑的心灵提供明灯。 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和改善关系 他们不仅自…

10 3 月, 2024 380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000次》笔记 《0次与10000次》是一本充满和的书籍,作者是[德]吉塔·雅各布,由蔡清雨翻译。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细腻的心理分析,为我们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深藏的心理机制。下面,让我们深入探讨书中几章的精华内容。 成功与权力的迷狂 奥逊·威尔斯在传奇电影《公民凯恩》中,塑造了银幕上最著名的自恋者之一。他以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的故事为蓝本,揭示了一个将成功与权力视为生命唯一目标的人生轨迹。凯恩的父母通过一座金矿获得巨大利益,这笔财富被完全用于孩子的培养。纵然拥有无尽的财富,但凯恩是一个在亲情…

26 1 月, 2025 122点热度 阅读全文

《重塑心灵》笔记 内感官类型的语言表现 “你怎么看这件事?”——如此简洁的开场,是视觉型内感官的典型表达。在李中莹的《重塑心灵》中,这句话不仅引导我们思索事件的本质,更展现了视觉型人群在表达上的特色。他们的语言充满了形象的比喻与具体的描述。通过精辟的例句,书中引导读者观察内感官如何在语言中塑造个性。如:“她明艳秀丽。”这种直观的美感描绘,便通过文字传达了视觉型人的内心世界。书中提及,视觉型人群在描述事物时,常以颜色和形状为主导。事实上,现代心理学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例如,美国心理学会(APA)指出,超过70%的信息…

31 12 月, 2024 129点热度 阅读全文

《沟通心理学》笔记 人际交往中的价值展示与恻隐之心的力量 在人际交往的初始阶段,展示自我价值至关重要。我们的社交吸引力直接取决于我们能为他人提供的价值。然而,提升内在价值才是根本。正如书中所言:"我们在人群中受欢迎的程度,完全取决于我们的价值。" 有趣的是,展示脆弱一面反而可能激发他人的同情心。波斯太子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面对死亡威胁,他巧妙地利用倭马亚王的恻隐之心,最终保全性命。这启示我们,适时表现出脆弱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交策略。 在现实生活中,过分强势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书中指出:"最吃亏的就是那些明明实…

18 12 月, 2024 117点热度 阅读全文

《语言的魔力》笔记 思想病毒:隐藏在言语中的危险陷阱 在《语言的魔力》一书中,作者迪尔茨引入了"思想病毒"这一引人深思的概念。这些看似无害的言语,实则可能成为影响我们思维和行为的潜在威胁。就像生物病毒和计算机病毒一样,思想病毒也具有传播性和破坏性。它们往往隐藏在貌似合理的表述中,悄无声息地潜入我们的认知系统,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动。 以书中提到的乳腺癌患者为例,她的医生说:"如果你真的关心你的家人,就不会在他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离开他们。"🏥 这句话表面上体现了关怀,但实际上暗含了诸多危险的假设。它暗示患者应该放弃治疗…

12 12 月, 2024 157点热度 阅读全文

《沟通心理学》笔记 求助技巧:曲线救国才能事半功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需要他人帮助的情况。然而,直接开口求助往往会遭到拒绝,让人尴尬不已。《沟通心理学》一书中提到了一个巧妙的求助技巧 - 先提大要求,再退而求其次。这种方法可以让对方感到你已经做出了让步,从而更容易答应你的请求。 举个例子,假设你想借朋友5000元,可以先开口借1万元。朋友很可能会觉得数额太大而拒绝。这时你再"退而求其次",表示借5000元也可以。朋友会觉得你已经降低了要求,心理上更容易接受,答应的几率也会大大提高。📊 据调查,使用这种技巧…

22 11 月, 2024 151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000次》笔记 童年阴影下的自我认知与应对策略 在《0次与10000次》一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童年经历对成年后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的深远影响。许多人因童年的负面经历而形成了惩罚性的内在审判者,导致自我贬低、羞耻感和难以接受赞美等问题。据统计,约有45%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否定倾向 🧐。 书中提到了三种常见的应对策略:顺从、回避和过度补偿。顺从型人格往以他人需求为导向,牺牲自我来获得安全感。根据一项调查,有62%的"讨好型"人格背后都有童年创伤经历 😔。回避型人格倾向于逃避问题和情感,可能通过过度娱乐…

29 10 月, 2024 212点热度 阅读全文

幸福的内在小孩:纯真无邪的乐趣 🌈✨ 纯真无邪的乐趣 孩童时期的纯真无邪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那时的我们没有世俗的羁绊,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我们用最纯粹的眼光看待万物,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充满乐趣。🤗 就像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笔下的长袜皮皮一样,她虽与世俗格格不入,但她总是关注他人的需求,同时遵循自己的游戏本能和创造力。她用纯真的眼光面对世界,对虚荣心和妒忌一无所知。慷慨而富有同情心的她,散发着纯粹的生活乐趣,让世界变成"她喜爱的模样"。🌺 纯真无邪 生活乐趣 创造力 长袜皮皮般的天真烂漫 发现点滴中…

10 10 月, 2024 184点热度 阅读全文

《沟通心理学》笔记 误解的代价:姐妹情深因自负而失落二十载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往往因为误解而产生裂痕。《沟通心理学》中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小米和小麦姐妹俩因为一个男孩而产生了长达20年的误会。小米误以为妹妹小麦抢走了自己喜欢的男孩,从此姐妹情分生疏。直到20年后,小麦拿出一封陈旧的信,才揭开真相 - 原来男孩早在小米喜欢他之前就向小麦表白了,而小麦为了姐姐选择了放弃。这个故事深刻揭示了自以为是的危害。小米因为相信自己的臆测而不信任妹妹的解释,最终付出了20年亲情疏离的代价。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人际沟通中…

20 7 月, 2024 227点热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