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内心的平衡与自由 成就之路的枷锁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被各种期望和标准所束缚。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系着一条朴素的领带,似乎已为成功的代名词。但这种经典形象背后,是否隐藏着对完美的执著追求?一种压抑个性、摒弃放松的生活方式? 数据显示,仅有不到3%的人符合媒体所定义的理想身材标准。然而,这一夸张的审美观却深影响着众多女性的自我认知。她们对自身外表苛刻挑剔,甚至产生自我排斥的想法。这种对完美外貌的痴迷,正是内心审判者作祟的结果。 就连无辜的孩子也难逃这种内在压力的折磨。一旦家长或导师对他们抱有过高期望,孩子们…

18 7 月, 2024 207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次》笔记 回避与内在审判者的斗争 在《0次与10次》一书中,吉塔·雅各布深入探讨了人类面对内在审判者时的各种回避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是对特定情境的反应,更是对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深层保护机制。例如,弗里多在大学初期面对成绩下滑时,选择了逃避课堂和考试,转而沉迷于网络游戏。这种“绕道走”的策略,虽然暂时缓解了他的焦虑,却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弗里多的案例揭示了内在审判者对成就的高要求如何导致个体采取回避策略,以避免面对失败和批评。 情感需求与回避的复杂交织 玛蒂尔达的故事则展示了另一种回避形式——对情感需求的…

15 12 月, 2024 139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000次》笔记 顺从与回避:人性中的两种应对机制 在这本引人深思的著作中,作者深入探讨了人们面对生活挑战时常见的两种应对方式:顺从和回避。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我们得以窥见这些行为背后复杂的心理机制。 卡特娅的故事展现了典型的顺从行为。作为一位职场妈妈,她不仅承担了工作和照顾孩子的责任,还参与家长委员会并照顾患病的母亲。虽然这些任务让她倍感压力,但她却难以说不"。这种行为模式反映了许多现代人的困境 - 在各种角色和期望之间左右为难。🤹‍♀️ 数据显示,在美国,约有41%的职场妈表示感到工作与生活难以平衡。…

11 12 月, 2024 160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000次》读书笔记 内在审判者的起源与影响 在《0次与10000次》这本书中,吉塔·雅各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内在审判者”这一概念。这种内在的声音,犹如一位严苛的法官,时常在我们心中审判我们的行为、思想和感受。📚 书中提到,内在审判者的声音往源自于我们童年的经历。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或同学的言行,可能会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自我怀疑和贬低的种子。这些声音随着我们成长,逐渐内化为我们自己的声音,影响着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正如书中所述:“没有人一出生就会拒绝自己,是别人…

19 10 月, 2024 287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000次》读书笔记 - 探寻内在小孩的光芒 感知内在审判者的声音 我如痴如醉地沉浸于这本书《0次与10000次》的精妙文字之中。作者[德]吉塔·雅各布与译者蔡清雨携手打造了一部文学瑰宝,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独特的文艺气息。这部作品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我内心的种种波澜。 苛刻的内在审判者 我时常感受到内心有一个严厉的声音在不断地苛刻要求着自己。它总是对我的成就提出过高的期望,让我感到无穷无尽的压力和挫折。当我未能达到它的标准时,它便会毫不留情地指责我,让我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之中。这个声音就好像一个无情的教官…

18 10 月, 2024 426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000次》笔记 内在审判者的破坏性影响及其根源探析 内在审判者,尤其是惩罚性的内在审判者,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认知有着极其深远的负面影响。它如同一位严厉的批评者,不断在我们内心低语,让我们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丑陋不堪、愚笨无能。这种自我贬低的思维模式最终会导致一个人认为自己根本不值得被爱,进而产生对自己的羞耻感和厌恶感。有趣的是,这种破坏性的自我认知往往源于童年时期的受虐经历。🤔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虐待"并不局限于常规意义上的身体或性虐待。事实上,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经历都可能在儿童心灵上留下深…

20 7 月, 2024 244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000次》笔记 童年和家庭塑造了人们的人格与情绪模式 《0次与10000次》一书探讨了家庭环境如何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方式。通过描述主人公本及其家庭的关系,揭示了童年经历如何铸就了他成人后的行为模式。本的母亲总是小心翼翼地迎合他的暴躁父亲,从中本学会了如何避免冲突,甚至为了家庭的和谐,宁愿牺牲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这种内在的紧张和对冲突的避让,不仅仅是家庭环境的结果,更是一种深植于内心的行为模式。 实际上,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会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模式。如果家庭中有一个脾气暴躁的父亲与一位沉默懦弱的…

20 7 月, 2024 224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000次》读书笔记 走入内心世界的审判者 《0次与10000次》是一本以独特视角探讨情感与社会责任的心理学作品,由德国的吉塔·雅各布所著,蔡清雨翻译。这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和详细的分析,揭示了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因特定的家庭环境或社会压力,而形成的一种对自身和他人高度要求的内在审判者。这个内在审判者不只是对成就和成功有所诉求,更深层次地影响着个人在情感交流和社会角色中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 在一个典型的故事中,作者描述了马丁将自己的一半大衣分给乞丐的情景。这一简单的行为透露出一种深切的社会性责任感和无私精神…

20 7 月, 2024 253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000次读书笔记 逆向关照的负担 在阅读《次与10000次》一书时,我深有感触地发现,许多人的内心深处潜伏着一个对情感要求过高的内在审判者。这种内在声音源于童年时期承担了超越年龄的情感负担,比如需要关照有抑郁症或其他依赖性强的父母。就像书中提到的安雅一样,她年纪尚小却被要求承担起让母亲快乐的重任。这种"逆向关照"的负担使孩子们过早地将自身需求置于家人之后,形成了对自我情感要求过高的内在声音。 这种内在声音也常见于曾经历过父母离异分居的孩子身上。父母的分离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他们会困惑于"爸爸是否…

18 7 月, 2024 255点热度 阅读全文

读书笔记:《0次与10000次》带来的内心治愈之旅 《0次与10000次》,一本由[德]吉塔·雅各布所著、蔡清雨所译的书籍,宛如一面心灵的镜子,将人们内在的审判者和情感要求摆在眼前。这本书通过引人深思的案例和精辟的分析,揭示了内在审判者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内在审判者的知识,萌生了许多新的思考,这次笔记试图分享这些对我产生深远影响的内容。 成就导向内在审判者:永不符合的完美标准 对成就要求很高的内在审判者,使用简明而绝对的话语,诸如“你必须一直是最好的”、“如果不完美,那就毫无价值”。这种…

18 7 月, 2024 214点热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