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奥秘探索 🌀 行为的舞台:可观察之幕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舞台上,灯光聚焦于那些可以眼见为凭的行为。它不探究幕后的心理戏剧,而是专注于角色的台词和动作。这种对可直接观察反应的重视,如同绘画中的写实主义,追求的是形象的精确而非内心的情感渲染。 🏞️ 环境的指挥棒:塑造行为之匠 环境,这位无形的指挥家,以潜移默化之力引导着个体的行为乐章。正如泥土在陶艺家手中逐渐成形,行为主义者认为环境因素是塑造个体行为习惯的关键。无论是奖赏的诱惑还是惩罚的威胁,都是环境施加影响的手段。 🧩 学习的积木:条件反射之谜 …

28 3 月, 2024 189点热度 阅读全文

NLP教练式管理:告别指责,开启良性循环的管理艺术 导读 在职场中,指责与惩罚似乎成为了管理者应对员工错误的常用手段,然而这种做法真的有效吗?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NLP教练式管理,打破指责与惩罚的恶性循环,实现管理与员工成长的良性互动。 正文 你如何工作的? ! 做这件小事需要这么长时间? ! 你知道如何工作吗? ! ……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老板或上级对员工指指点点,对他们大喊大叫,指责他们,有时甚至惩罚他们,以警告他人。 这真的有效吗? 你真的能防止员工犯错误并顺利工作吗? 结果可能不是那么理想…

27 3 月, 2024 118点热度 阅读全文

🔮 心灵之窗:年代心理学的流变与行为主义之光 在探索人类心智的无垠宇宙中,20世纪初期至60年代,心理学这艘探知船帆悬着行为主义的风帆,驶向了科学实证的新天地。🌊 🌐 行为的舞台:摒弃内心剧的序幕 行为主义者们,如同天文学家观测星辰,专注于可触及的现象——行为。他们不探究那些藏在深处、难以捉摸的心理活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的行为规律。⚖️ 🎭 环境编织网:刺激与反应的交响曲 在行为主义者眼中,个体如同舞台上的木偶,被环境中无形的线牵动。他们认为,行为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复杂舞蹈的产物,而心理学家的任…

20 3 月, 2024 122点热度 阅读全文

文化烙印:正常与病态的相对性 卡伦·霍尼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正常与病态的界限并非一概而论,而是深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如同人类学家不断重新定义“正常人”的内涵,心理学也不能将自身置身事外。弗洛伊德将“女人更善妒”归结为生物性因素,却忽视了文化对两性行为塑造的影响,这便是将特定文化中的观察结果错误地普遍化的例子。 👿 文化对人格的塑造体现在方方面面。竞争、嫉妒、对立,这些被许多人视为“人性”的行为模式,在某些文化中却并非主流。爱斯基摩人认为杀人并不一定需要惩罚,一些原始部落甚至会以收…

22 11 月, 2024 16点热度 阅读全文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笔记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探索人性与文化的一节 阅读卡伦·霍尼所著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仿佛进入了一场关于人类心理与文化的探险。书中提到一种姑娘,她甘居下流,拒绝在事业上有所追求,也不愿与上司保持良好关系。在我们看来,此姑娘无疑是“神经病”。同样的,把一个只靠微薄收入维持生活,却沉湎于享乐的艺术家称为神经病也似乎理所当然。然而,若是这些人生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中,或许他们的行为反而会被视为正常。美国心理学家霍尼通过这些例子深入探讨了神经症的文化维度。🎨✨ 神经症不仅仅是医学上…

21 11 月, 2024 7点热度 阅读全文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笔记 探究神经症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内涵 通过阅读《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我们很快会意识到,"神经症"这一术语虽然源自医学领域,却深深嵌入了文化的土壤。我们在称呼某人神经质时,似乎习惯性地运用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行为标准。然而,卡伦·霍尼提出,若把一个无竞争欲的姑娘安置在普韦布洛印第安文化中,她或许会被视为完全正常。同理,选择享受生活而非追求物质的艺术家若生活在墨西哥或意大利南部的小村庄,也不会被视为异常。这些实例鲜明地展示了文化背景在定义正常与否上的关键作用。 霍尼指出,对于神经症的定义不仅…

19 11 月, 2024 15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000次》笔记 童年阴影下的自我认知与应对策略 在《0次与10000次》一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童年经历对成年后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的深远影响。许多人因童年的负面经历而形成了惩罚性的内在审判者,导致自我贬低、羞耻感和难以接受赞美等问题。据统计,约有45%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否定倾向 🧐。 书中提到了三种常见的应对策略:顺从、回避和过度补偿。顺从型人格往以他人需求为导向,牺牲自我来获得安全感。根据一项调查,有62%的"讨好型"人格背后都有童年创伤经历 😔。回避型人格倾向于逃避问题和情感,可能通过过度娱乐…

29 10 月, 2024 41点热度 阅读全文

童年阴影的深远影响 沐浴在午后的阳光里,细细品读着[德]吉塔·雅各布的《0次与10000次》,书页中跳动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如同投射在内心深处的镜像,映照出童年经历对人生轨迹的深刻影响。书中的马克,事业有成却深陷婚姻破裂的泥潭,究其根源,竟是源于童年时期父亲的漠视。这种漠视如同无形的枷锁,禁锢着马克的内心,让他在潜意识里复制着父亲的行为模式,即使竭尽全力想要摆脱,却依然深陷轮回,令人唏嘘不已。 童年时期遭受的严苛对待,如同在心灵深处埋下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被现实的引线点燃。书中的安德里亚,从小在修女严…

27 10 月, 2024 61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000次》读书笔记 内在审判者的起源与影响 在《0次与10000次》这本书中,吉塔·雅各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内在审判者”这一概念。这种内在的声音,犹如一位严苛的法官,时常在我们心中审判我们的行为、思想和感受。📚 书中提到,内在审判者的声音往源自于我们童年的经历。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或同学的言行,可能会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自我怀疑和贬低的种子。这些声音随着我们成长,逐渐内化为我们自己的声音,影响着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正如书中所述:“没有人一出生就会拒绝自己,是别人…

19 10 月, 2024 64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000次》读书笔记 - 探寻内在小孩的光芒 感知内在审判者的声音 我如痴如醉地沉浸于这本书《0次与10000次》的精妙文字之中。作者[德]吉塔·雅各布与译者蔡清雨携手打造了一部文学瑰宝,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独特的文艺气息。这部作品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我内心的种种波澜。 苛刻的内在审判者 我时常感受到内心有一个严厉的声音在不断地苛刻要求着自己。它总是对我的成就提出过高的期望,让我感到无穷无尽的压力和挫折。当我未能达到它的标准时,它便会毫不留情地指责我,让我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之中。这个声音就好像一个无情的教官…

18 10 月, 2024 76点热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