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与10000次》读书笔记 内在审判者的起源与影响 在《0次与10000次》这本书中,吉塔·雅各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内在审判者”这一概念。这种内在的声音,犹如一位严苛的法官,时常在我们心中审判我们的行为、思想和感受。📚 书中提到,内在审判者的声音往源自于我们童年的经历。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或同学的言行,可能会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自我怀疑和贬低的种子。这些声音随着我们成长,逐渐内化为我们自己的声音,影响着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正如书中所述:“没有人一出生就会拒绝自己,是别人…

19 10 月, 2024 286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000次》读书笔记 - 探寻内在小孩的光芒 感知内在审判者的声音 我如痴如醉地沉浸于这本书《0次与10000次》的精妙文字之中。作者[德]吉塔·雅各布与译者蔡清雨携手打造了一部文学瑰宝,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独特的文艺气息。这部作品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我内心的种种波澜。 苛刻的内在审判者 我时常感受到内心有一个严厉的声音在不断地苛刻要求着自己。它总是对我的成就提出过高的期望,让我感到无穷无尽的压力和挫折。当我未能达到它的标准时,它便会毫不留情地指责我,让我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之中。这个声音就好像一个无情的教官…

18 10 月, 2024 422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次》笔记 回避与内在审判者的斗争 在《0次与10次》一书中,吉塔·雅各布深入探讨了人类面对内在审判者时的各种回避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是对特定情境的反应,更是对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深层保护机制。例如,弗里多在大学初期面对成绩下滑时,选择了逃避课堂和考试,转而沉迷于网络游戏。这种“绕道走”的策略,虽然暂时缓解了他的焦虑,却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弗里多的案例揭示了内在审判者对成就的高要求如何导致个体采取回避策略,以避免面对失败和批评。 情感需求与回避的复杂交织 玛蒂尔达的故事则展示了另一种回避形式——对情感需求的…

15 12 月, 2024 137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000次》笔记 顺从与回避:人性中的两种应对机制 在这本引人深思的著作中,作者深入探讨了人们面对生活挑战时常见的两种应对方式:顺从和回避。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我们得以窥见这些行为背后复杂的心理机制。 卡特娅的故事展现了典型的顺从行为。作为一位职场妈妈,她不仅承担了工作和照顾孩子的责任,还参与家长委员会并照顾患病的母亲。虽然这些任务让她倍感压力,但她却难以说不"。这种行为模式反映了许多现代人的困境 - 在各种角色和期望之间左右为难。🤹‍♀️ 数据显示,在美国,约有41%的职场妈表示感到工作与生活难以平衡。…

11 12 月, 2024 159点热度 阅读全文

《0与10000次》笔记 顺从与回避:生活中的无形枷锁与逃避之路 在《0次与10000次》一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应对方式:顺从和回避。这两种行为模式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截然不同,但都源自于对负面情绪的恐惧,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怀疑。通过细致入微的案例分析,作者揭示了这些行为背后复杂的心理机制,以及它们对个人生活质量的深远影响。 艾尔克和卡特娅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现代职场母亲所面临的双重压力。艾尔克忙碌的生活看似是顺从的表现,但实际上只是社会结构性问题的缩影。相比之下,卡特娅额外承担了许多不必要的责任…

27 11 月, 2024 140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000次》笔记 童年阴影下的自我认知与应对策略 在《0次与10000次》一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童年经历对成年后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的深远影响。许多人因童年的负面经历而形成了惩罚性的内在审判者,导致自我贬低、羞耻感和难以接受赞美等问题。据统计,约有45%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否定倾向 🧐。 书中提到了三种常见的应对策略:顺从、回避和过度补偿。顺从型人格往以他人需求为导向,牺牲自我来获得安全感。根据一项调查,有62%的"讨好型"人格背后都有童年创伤经历 😔。回避型人格倾向于逃避问题和情感,可能通过过度娱乐…

29 10 月, 2024 210点热度 阅读全文

童年阴影的深远影响 沐浴在午后的阳光里,细细品读着[德]吉塔·雅各布的《0次与10000次》,书页中跳动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如同投射在内心深处的镜像,映照出童年经历对人生轨迹的深刻影响。书中的马克,事业有成却深陷婚姻破裂的泥潭,究其根源,竟是源于童年时期父亲的漠视。这种漠视如同无形的枷锁,禁锢着马克的内心,让他在潜意识里复制着父亲的行为模式,即使竭尽全力想要摆脱,却依然深陷轮回,令人唏嘘不已。 童年时期遭受的严苛对待,如同在心灵深处埋下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被现实的引线点燃。书中的安德里亚,从小在修女严…

27 10 月, 2024 197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000次》读书笔记:探寻内在小孩的成长历程 内在小孩的产生与作用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这个小孩承载着我们童年的记忆和情感,影响着我们成年后的行为和感受。在《0次与10000次》一书中,作者吉塔·雅各布深入探讨了内在小孩的形成过程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内在小孩的产生源于童年时期基本需求的满足程度。作者将这些需求归纳为:与他人建立稳定联系、培养自信心和能力、自由表达需求和感受、保持自发性和乐趣、建立现实的界限。如果这些需求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形成有害的思维和行为模…

16 8 月, 2024 246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000次》笔记 童年阴霾下的心灵困境 在《0次与10000次》这本书中,作者吉塔·雅各布以洞察入微的笔触,描绘了童年创伤对成年后生活的深远影响。保罗的故事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人内心的苦楚。他在严苛的天主教学校环境中成长,肩负着沉重的责任与期望。家庭的阴霾笼罩着他的青春岁月,兄弟的堕落与自杀、母亲的过度控制与身体虐待,都如同阴云密布的天空,遮蔽了他本该明媚的人生道路。 尽管保罗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人生轨迹,考上大学并搬离家乡,但童年的阴影却如影随形。他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始终缺乏信心,对身体充满羞耻感…

20 7 月, 2024 1192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000次》笔记 内在审判者的破坏性影响及其根源探析 内在审判者,尤其是惩罚性的内在审判者,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认知有着极其深远的负面影响。它如同一位严厉的批评者,不断在我们内心低语,让我们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丑陋不堪、愚笨无能。这种自我贬低的思维模式最终会导致一个人认为自己根本不值得被爱,进而产生对自己的羞耻感和厌恶感。有趣的是,这种破坏性的自我认知往往源于童年时期的受虐经历。🤔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虐待"并不局限于常规意义上的身体或性虐待。事实上,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经历都可能在儿童心灵上留下深…

20 7 月, 2024 243点热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