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构建的迷宫:框架的陷阱 在迪尔茨的《语言的魔力》一书中,他以精妙的笔触描绘了语言如同魔法般的力量,它不仅可以传递信息,更能构建思维的框架,引导人们的认知方向。书中班德勒与听众的互动,宛如一出精心设计的舞台剧,将语言的魔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班德勒构建了一个以“问题框架”为核心的迷宫,他如同迷宫的建造者,熟练地运用各种语言技巧,将试图帮助他的听众引入歧途。他不断地变换着框架的尺寸和角度,时而放大问题,渲染危机的紧迫感,时而又将矛头指向质疑者,将他们的善意曲解为恶意,将他们的帮助贬低为攻击。 书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31 1 月, 2025 3点热度 阅读全文

探索大众心理学的奥秘:《乌合之众》带你洞悉人性👁️ 大家好呀~今天要给大家安利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神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作者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895年,虽然年代久远,但其揭示的群体心理规律至今仍然发人深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乌合之众》的世界,探索人性的奥秘吧! 个体VS群体:性格的迷失🌀 勒庞在书中指出,当个体融入群体后,个人的个性特征往会被群体所淹没。一个原本理性、克制的人,在群体中可能变得狂热、冲动。这是因为群体意识形成后,个人的自我意识会减弱,更容易受到群…

18 8 月, 2024 215点热度 阅读全文

当控制欲与不信任感占据心灵舞台 在《0次与10000次》这部作品中,作者[德]吉塔·雅各布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那些被控制欲和不信任感所困扰的灵魂。书中的人物仿佛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隐秘的角落。 例如,那位“我太讨厌一个人了”的主人公,为了逃避孤独的深渊,甘愿主动承担那些令人感到不愉快的任务,以换取他人的关心和照顾。这种近乎病态的依赖,恰恰源于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对被抛弃的恐惧。而那位在感情结束后急于寻找新依靠的“下个拐角处已经站着另一个人”,则更像是漂泊在情感海洋中的一叶孤舟,永远…

29 1 月, 2025 12点热度 阅读全文

言语的陷阱:潜藏在思维深处的“病毒”🦠 在翻阅 (美) 迪尔茨著 ; 谭洪岗译的《语言的魔力》时,我被“思想病毒”这一概念深深吸引。它如同潜伏在脑海深处的隐形病毒,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书中将“思想病毒”与生物病毒和计算机病毒进行类比,清晰地阐释了其运作机制。 生物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利用宿主资源进行自我复制,最终导致宿主患病。同样,“思想病毒”也并非完整、独立的思考模式,它寄生于我们固有的信念体系中,像藤蔓般缠绕着我们的思维,最终扭曲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书中那个医生断言病人只能活两年的例子,淋漓尽…

12 12 月, 2024 68点热度 阅读全文

信念如何塑造现实 翻开这本(美) 迪尔茨著 ; 谭洪岗译的《语言的魔力》,我仿佛踏入了一片奇异的语言花园,处处弥漫着思维的芬芳。书中阐述了信念如何像 invisible hand 一般,塑造着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和行为。 作者认为,信念并非孤立存在的空中楼阁,而是与我们的价值观、内在状态、预期以及过往经验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我们理解世界、处理信息的有色眼镜。 如同孩童学习骑自行车🚲,若怀抱“我能学会”的积极信念,便会将“乐趣🤩” “自我提升💪”等正面价值观与学习过程相连接,进而产生“自信😎”的内在状态,最终形成“我会越…

12 12 月, 2024 79点热度 阅读全文

文化与神经症的共生关系 卡伦·霍妮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将文化因素与神经症的成因联系起来,犹如一位高明的侦探,揭开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心理机制。她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如同土壤,个体的人格发展如同种子,种子的萌发与生长不可避免地受到土壤的影响。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霍妮指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生活在各种压力之下,追求物质成功、社会认可和个人价值实现,却常常忽视了内心的需求和感受。这种社会氛围容易导致个体产生焦虑、不安、孤独等负面情绪,进而引发各种神经症。 例如,在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点赞、粉丝数量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

1 11 月, 2024 90点热度 阅读全文

心理实验设计模板:探寻心灵的奥秘 在心理学的浩瀚领域中,实验设计如同一座桥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无论是探索人类行为的微妙变化,还是揭示思维模式的奥秘,心理实验设计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今天,我们将以新奇创意的文艺气息,带领你走进心理实验设计的世界,探索其每一个环节的精妙之处。 实验名称与类型:开启心灵探索之旅 🌟 每一个心理实验的开端,都是从一个引人入胜的实验名称开始。这个名称不仅要准确地反映实验的核心主题,还应当具有吸引力,激发研究者参与者的兴趣。比如,“颜色与情绪的互动”或“音乐对记忆的影响”,这样的名称既明…

15 10 月, 2024 166点热度 阅读全文

语言的魔力读书笔记 探索现实与幻想的界限 在这个虚幻与现实交织的时代🌀,我们往往难以分辨记忆的真伪。《语言的魔力》一书为我们揭示了现实检验策略的奥秘,让我们重新审视内心世界的构建。 真实性判断线索 解析 感官丰富度 真实记忆通常包含丰富的感官细节,如声音、气味等 时间连续性 真实记忆与其他记忆相互关联,形成时间连续体 概率评估 基于过往经验,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评估 情境细节 真实记忆包含丰富的环境背景细节 信念一致性 与个人价值观和习惯相符的记忆更容易被视为真实 "元"记忆 我们能记住自己是否创造或操控了某一体…

25 9 月, 2024 135点热度 阅读全文

墨菲定律:命运的捉弄与智慧的启示 引言 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似乎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操控着一切,让事情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种现象被称为“墨菲定律”,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可能出错的任何事情时,不能过分自信并确信它不会出问题。墨菲定律不仅是一种悲观的预言,更是一种智慧的启示,教导我们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中保持警惕和准备。 墨菲定律的起源与定义 墨菲定律的名称可追溯至1948至49年,美国空军工程师爱德华·墨菲在火箭试验中发现,如果有多种方法可以做某事,而其中一种方法可能导致灾难,那么就会有人选择那种方法。这一发现…

20 7 月, 2024 226点热度 阅读全文

内在审判者的低语 在吉塔·雅各布的《0次与10000次》一书中,作者以深刻的笔触描绘了“内在审判者”这一心理意象,它如同一个隐形的裁判,时刻审视着我们的行为,并以苛刻的标准评判着我们的人生。书中提到的三种内在审判者类型——对成就要求过高的、对情感要求过高的以及惩罚性的,如同三道枷锁,将我们牢牢禁锢在自我怀疑和焦虑的牢笼之中。 书中的案例如同明镜,映照出我们自身的影子。卡洛斯的女友弗兰兹,一个看似乐观开朗的女孩,却因为对情感要求过高的内在审判者的驱使,活在他人的期待之中,压抑着自己的需求,最终陷入自我牺牲的泥潭。而深…

18 7 月, 2024 186点热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