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实践指南》笔记 理解与行动的交响曲 在《NLP实践指南》中,哈瑞·阿德尔深入探讨了人类行为与思维的复杂交响曲。他提出,我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如同交响乐中的不同乐器,各自独特却又和谐共鸣。例如,书中提到的“行动者”个性,这类人倾向于在未完全了解情况前就采取行动,他们的话语中常带有“做”、“行动”等词汇。🎻 这种个性的人往往在别人还在犹豫时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他们参与研讨会、志愿活动,甚至是最具挑战性的任务,都毫不犹豫。这种行为模式不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中,也在商业世界中屡见不鲜。比如,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和创新者,…

8 2 月, 2025 169点热度 阅读全文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笔记 出家人为何也需心理疗愈 在繁华尘世中,我们常因种种烦恼而追求心灵的安宁,然而谁曾想到,出家人也有其内心的困惑。黄启团所著的《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一书中,述及一位叫了尘的出家人,她在几座寺庙之间辗转,苦苦寻求内心的宁静,却始终难以与其他师父和睦相处。 当她在课堂上向作者展示她的内心世界时,我们得以窥见人类行为模式的复杂。了尘总是逃避问题,从童年起,这种逃避就成了她的生活模式。举目无亲的她,总在寻找外界的解救,而最终站在舞台上,她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除了自我内省,谁能给予她真正的解脱…

30 1 月, 2025 103点热度 阅读全文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笔记 模式与重复 在阅读《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时,我被书中郭时蕾的故事深深吸引。她不断更换工作,却始终无法摆脱沉重的工作负担,同事们似乎总是轻松自在,而她却如同背负着沉重的包袱。🌟 这种模式在她生活中反复出现,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她总是那个最忙碌、最疲惫的人。书中通过《人生五章》的小诗,巧妙地揭示了这种模式的本质:一个人固有的行为、思维、情绪反应等,构成了他生命中的“模式”。郭时蕾的故事,正是这种模式的生动体现。 内在的驱动力 郭时蕾的忙碌和疲惫,并非无源之水。书中揭示,她的这种行为模…

3 1 月, 2025 149点热度 阅读全文

《重塑心灵》笔记 内感官类型的语言表现 “你怎么看这件事?”——如此简洁的开场,是视觉型内感官的典型表达。在李中莹的《重塑心灵》中,这句话不仅引导我们思索事件的本质,更展现了视觉型人群在表达上的特色。他们的语言充满了形象的比喻与具体的描述。通过精辟的例句,书中引导读者观察内感官如何在语言中塑造个性。如:“她明艳秀丽。”这种直观的美感描绘,便通过文字传达了视觉型人的内心世界。书中提及,视觉型人群在描述事物时,常以颜色和形状为主导。事实上,现代心理学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例如,美国心理学会(APA)指出,超过70%的信息…

31 12 月, 2024 127点热度 阅读全文

《重塑心灵》笔记 探索内感官的奥秘 在《重塑心灵》这本书中,作者李中莹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关于内感官的奇妙世界。内感官包括内视觉、内听觉和内感觉,它们在我们的思考和行为模式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以现代社会为例,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比如一位视觉型的项目经理,他能够迅速地捕捉项目的整体架构和关键节点,行动快捷,手势频繁且多在胸部以上。他注重项目的外观和进度,追求多线条美和快节奏,从而高效地推动项目进展。然而,他可能会因过于追求速度而忽略一些细节,导致项目在某些细微处出现问题😕。 再看一位听觉型的客服人员,她在与客户沟…

31 12 月, 2024 146点热度 阅读全文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笔记 身份与心理成长 在《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这本书中,黄启团通过叶文洁的故事,深刻揭示了身份对个体心理成长的深远影响。叶文洁,这位集大学教授、天体物理学家、地球三体组织ETO统帅、妻子和母亲于一身的女性,其行为和选择无不围绕着她内心深处的“受害者”身份展开。这种身份不仅决定了她的自我定位,也影响了她与外界的互动方式。🌌 心理学将人的成长过程分为寄生期、依赖期、叛逆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叶文洁由于历史原因的伤害,心理上停滞在了叛逆期,无法向成熟期迈进。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是一个卑微的、需要保…

28 12 月, 2024 135点热度 阅读全文

潜意识:沉睡的巨人 在翻阅李中莹先生的《重塑心灵》时,我仿佛听到了内心深处传来的阵阵回响,如同沉睡的巨人正逐渐苏醒。潜意识,这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颗闪烁的星辰,吸引着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它神秘的面纱。 书中提到,潜意识掌管着我们身体的众多功能,如同一位无形的管家,默默地维持着我们生命的运转。从呼吸、心跳到消化、免疫,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生理机能,都离不开潜意识的精密调控。更令人惊叹的是,潜意识还储存着我们过往的经历和记忆,塑造着我们的性格、习惯和行为模式。那些我们不经意间的举动,那些突然涌上心头的感…

6 12 月, 2024 193点热度 阅读全文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笔记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探索人性与文化的一节 阅读卡伦·霍尼所著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仿佛进入了一场关于人类心理与文化的探险。书中提到一种姑娘,她甘居下流,拒绝在事业上有所追求,也不愿与上司保持良好关系。在我们看来,此姑娘无疑是“神经病”。同样的,把一个只靠微薄收入维持生活,却沉湎于享乐的艺术家称为神经病也似乎理所当然。然而,若是这些人生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中,或许他们的行为反而会被视为正常。美国心理学家霍尼通过这些例子深入探讨了神经症的文化维度。🎨✨ 神经症不仅仅是医学上…

21 11 月, 2024 185点热度 阅读全文

童年阴影的深远影响 沐浴在午后的阳光里,细细品读着[德]吉塔·雅各布的《0次与10000次》,书页中跳动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如同投射在内心深处的镜像,映照出童年经历对人生轨迹的深刻影响。书中的马克,事业有成却深陷婚姻破裂的泥潭,究其根源,竟是源于童年时期父亲的漠视。这种漠视如同无形的枷锁,禁锢着马克的内心,让他在潜意识里复制着父亲的行为模式,即使竭尽全力想要摆脱,却依然深陷轮回,令人唏嘘不已。 童年时期遭受的严苛对待,如同在心灵深处埋下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被现实的引线点燃。书中的安德里亚,从小在修女严…

27 10 月, 2024 194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000次》读书笔记 内在审判者的起源与影响 在《0次与10000次》这本书中,吉塔·雅各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内在审判者”这一概念。这种内在的声音,犹如一位严苛的法官,时常在我们心中审判我们的行为、思想和感受。📚 书中提到,内在审判者的声音往源自于我们童年的经历。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或同学的言行,可能会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自我怀疑和贬低的种子。这些声音随着我们成长,逐渐内化为我们自己的声音,影响着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正如书中所述:“没有人一出生就会拒绝自己,是别人…

19 10 月, 2024 286点热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