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与10次》笔记 回避与内在审判者的斗争 在《0次与10次》一书中,吉塔·雅各布深入探讨了人类面对内在审判者时的各种回避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是对特定情境的反应,更是对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深层保护机制。例如,弗里多在大学初期面对成绩下滑时,选择了逃避课堂和考试,转而沉迷于网络游戏。这种“绕道走”的策略,虽然暂时缓解了他的焦虑,却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弗里多的案例揭示了内在审判者对成就的高要求如何导致个体采取回避策略,以避免面对失败和批评。 情感需求与回避的复杂交织 玛蒂尔达的故事则展示了另一种回避形式——对情感需求的…

15 12 月, 2024 139点热度 阅读全文

恐怖片后的心灵抚慰:如何消除恐惧心理 一、恐怖片的魅影 恐怖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以其惊悚、悬疑和恐怖的元素吸引了无数观众。然而,观影后的恐惧感却常挥之不去,令人心神不宁。面对这种心理阴影,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消除恐惧,恢复内心的平静。 二、理性认知:虚实之间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恐怖片中的情节和画面都是虚构的,与现实生活毫无关联。通过理性认知,我们可以帮助自己区分虚构与现实,从而减轻恐惧感。提醒自己电影中的怪物、鬼魂和恐怖事件都是导演和编剧的创作产物,并不会在现实中出现。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逐…

30 6 月, 2024 318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000次》笔记 顺从与回避:人性中的两种应对机制 在这本引人深思的著作中,作者深入探讨了人们面对生活挑战时常见的两种应对方式:顺从和回避。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我们得以窥见这些行为背后复杂的心理机制。 卡特娅的故事展现了典型的顺从行为。作为一位职场妈妈,她不仅承担了工作和照顾孩子的责任,还参与家长委员会并照顾患病的母亲。虽然这些任务让她倍感压力,但她却难以说不"。这种行为模式反映了许多现代人的困境 - 在各种角色和期望之间左右为难。🤹‍♀️ 数据显示,在美国,约有41%的职场妈表示感到工作与生活难以平衡。…

11 12 月, 2024 160点热度 阅读全文

垃圾人定律:如何在负面情绪的风暴中保持心灵的宁静🌪️🧘‍♀️ ## 定义与背景📚 垃圾人定律,这个概念由大卫·波莱在他的著作《垃圾车法则》中提出。它生动地比喻了那些充满负面情绪的人为“垃圾车”,这些人会将他们的负面情绪像垃圾一样倾倒给他人。想象一下,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他们像垃圾车一样,装满了愤怒、怨恨、嫉妒等负面情绪,然后毫不犹豫地向周围的人倾泻。这些“垃圾人”不仅自己生活在阴霾中,还试图将这种阴霾扩散到他人的生活中。 垃圾人通常表现为容易发怒、喜欢计较小事、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感到不满,一言不合就翻脸。这种行为不仅影…

28 8 月, 2024 264点热度 阅读全文

故意激怒别人的心理现象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时常会遇到一些人,他们似乎乐此不疲地挑衅、激怒他人。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动机和机制。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种现象,揭示其深层次的心理根源。 软暴力的面具 故意激怒他人,表面上看似无辜,实则是一种隐蔽的心理暴力,被称为“软暴力”。这种行为往通过言语、表情或行为上的微妙挑衅来实现。施加者通过这种方式,试图在不直接对抗的情况下,达到控制和打击对方的目的。软暴力的施加者通常会在事后装作无辜,甚至反过来指责被激怒者反应过度,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方的心理创伤。 投射性认同的心理机制…

27 7 月, 2024 558点热度 阅读全文

心理学四大经典实验的文艺解读 棉花糖实验:意志力的考验 在斯坦福大学的一间小房间里,一群稚嫩的孩子们坐在桌前,面前摆着一块诱人的棉花糖。研究员沃尔特·米什尔向他们提出了一个艰难的选择:你现在就可以吃掉这块棉花糖,或者等待一段时间后,你就能得到两块。这个简单的实验,竟然成为探索人性中最深层意志力的窥探。 孩子们或是焦急地盯着眼前的甜点,或是试图转移注意力,有的甚至干脆把头埋进臂弯里。当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他们内心的挣扎可想而知。最终,能够忍耐等待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也表现出更强的自制力和毅力。这个实验揭示了,意志力…

14 6 月, 2024 189点热度 阅读全文